近日封锁北京上空的雾霾天气,人们都在期待一场猛烈的风降临京城,终结雾霾影响。而在这样一场有关空气质量的讨论中,有媒体援引古代气象志为雾霾寻找历史依据,认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而到了明代“每隔几年便会光临京城一次”。这篇文章给不少网友造成一种印象,即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开脱”。对此,记者采访到的气象专家认为,现代的灰霾和古代有关霾的记载不是一回事,需要作概念区分。(10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根据争议文章提供的说法,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文章的作者还提醒,古人相关记载并不全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观测手段,所以对霾的大小、浓度等只能凭感觉,且古人只记录成灾的,对没有造成灾害的雾霾往往忽略。不知道这位作者是何方神圣,但是可以质疑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其是不是环保局的代言人?其是不是写五毛稿的人?总之,这篇文章在雾霾袭京的时候发布,总是容易让人“不怀好意”的去猜测,究竟是什么情况,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二级教授吴兑说:“雾”和“霾”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是水汽饱和之后凝结形成的;“霾”则是由气溶胶粒子形成的。试想,在古时候还是农耕时代的前提下,“霾”如何形成?充其量有做饭和铁匠铺的烟筒而已。而且,古时候人烟稀少,产生“灰霾”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足以证明那时候记录的不是“灰霾”而是“雾”而已。即使,两者在肉眼凡胎看来是一样的,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雾”可以是朦胧的别样风景,而“霾”则是伤痛的风景,是无奈的风景了。
想起一句经典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难不成,我们也不生产“今霾”,我们只是“古霾”的搬运工?“古霾”和“今霾”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有“古霾”,也是没有多少毒性的,而“今霾”则不同了,其危害健康,其影响交通,让我们生活在雾里看花的环境里。“灰霾”的话题延续了好久好久,然而有关专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总是能想出奇葩理由“教育”我们。从中国人的餐厨习惯,到冬天的取暖方式,都是很多人眼里的“灰霾”罪魁。为了应对十面霾伏,有的地方想要在市民的取暖费、水电费里收取污染费,有的地方开始引导市民“应对雾霾从少吸烟”开始。
笔者很相信关于做饭、吸烟、取暖都会产生“灰霾”的理论,可问题是这些是“灰霾”产生的主要原因吗?很显然,“灰霾”真正的亲爹娘是违法企业,是那矗立在祖国山山水水间的高大烟筒,和烟筒上飘荡的让人不敢睁眼,不敢呼吸的灰尘。治理“灰霾”别无他法,那就是不能以发展经济的理由伤害家园。
个别专家编造的“古霾奇谭”,实际上是一出低劣的“推责寓言”,那就是要推卸自己的责任。难不成,我们不生产“今霾”,我们只是“古霾”的搬运工?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元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