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孟子的“仁政”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无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拥有辩证思维,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
对于传统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便是孔子学说,尤其是其“中庸之道”更是奠定了中国人的基本民族性格。中国的传统“中庸之道”因为宋朝理学家的演绎,在如今变为了守旧、圆滑的代名词,然而溯其本源,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本意之一是理性与情感的合一,并将其看成是道德最高标准。故而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说,国家进步不只是要有会愤怒生气的年青人,而是要有争气的年青人,有争气的年青人,才有争气的中国。其实民族精神和品格也是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下,我们青年干部的“中庸之道”应该有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的感性,更应该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理性判断与思考。同时,我们也看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里“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等体现人文精神的精华,也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体现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这一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区别性对待。
同时,孝文化也是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中国标志性的“孝文化”更是宏观地构架了我们的伦理社会群体。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了我们对待伦理的准则名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传统孝文化里面的“糟粕”。正如鲁迅先生读《孝经》、《二十四孝》等,严厉地提出 “四不”: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地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读”。不能愚昧地读《二十四孝》、《孝经》等;三是不能“愚信”。不能不加独立思考地相信所说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东西。四是不要“愚传”。对孝道不能愚昧地不加辨析、不顺人情、不合时宜地宣传与传扬。
当前,乱花渐欲迷人眼,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种信息纷纭复杂,各种利益眼花缭乱,能不能在花繁柳密处拨开迷雾、在风狂雨骤时站稳脚跟,就要看有没有思想上的定力、能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所以,对待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更应该“泾渭分明”,拨开“迷雾”,在文化界限上站稳脚跟。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根本作用,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来发展先进文化。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别亚飞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