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关于中国游客素质的争议再度升温之际,一支特殊的武汉市民旅行团——“文明旅游银行欧洲首发团”正在周游欧陆列国,“奖文明”破中国游客素质难题,对外展示中国游客文明有礼的形象。(12月17日人民网)
规则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边界,公共意识就是建立在规则意识基础之上的,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它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不少人缺乏规则意识,造成公共意识的不完整,引发行为失范。中国虽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国,规则意识的欠缺,却让这一庞大群体的海外形象蒙尘。岂止游客,我们身边类似的漠视规则行为,也在屡屡上演,甚至更为夸张。从马路上“组团闯红灯”到地铁里“吃早餐”,从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到景区涂鸦,无不显示出规则意识的淡薄。“中国式陋习”已经由公民素质问题上升为一道社会管理难题,“不讲规矩的中国人”不过是在异国的背景板下,对这一行为的高亮度呈现。
回顾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则一直体现在各种传统伦理价值观里。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仔细审视这些价值取向,处处凸显“规则”二字。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德化人、以文育人。
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法礼德”的交融。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因为日本在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方面所做的努力,还来自于通过立法来支持这一举措。因此,规则意识不仅要通过德育内化于心,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陋习”的管理与查处力度,严格执行相关处罚规定。活跃在北京公交车站、十字路口的文明交通协管员,对于遏制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插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立法、执法与监管均到位,违规者都受到了相应惩罚,规则才能得以维护。
鲁迅先生曾言,“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规则意识、涵养公共意识。只有规则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曾让先贤们横眉冷对的“国民性”才会向“现代性”不断进发,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高地。
稿源:荆楚网
作者:黄磊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