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工作的启动,近日,有一批户籍由自治区外迁入内蒙古但不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家长陆续到内蒙古教育厅、考试中心、各级教育局等部门反映问题。近有600名考生因“高考移民” 而被拒参加当地高考,调查还发现,凡是能花大力气给孩子办理“高考移民”的家长,多数是外省份经商或从政的人员。(12月22日 《北京晨报》)
“高考移民”现象由来已久,主要是利用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考生人数的差异,在一地学习备考,然后家长花大力气给孩子办理学籍转移,在“移民地”参加高考,利用比较优势获得好的名次,进而增加被录取的几率。“高考移民”不仅有损考试公平,侵占了异地省份的招生指标,形成不公平竞争,而且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因此,“高考移民”必须接受制裁和打击。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国家放宽了对流动人口的管制,同时也导致异地高考成为家长们眼中的“唐僧肉”,这就为带有投机性质的“高考移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内蒙古、宁夏自治区等偏远地区为例,移民之后再篡改民族成分,还能享受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优惠,这比在中东部人口大省的考生,要少奋斗多少个日夜。
而“高考移民”的背后却是有钱有权的家长们,寻思钻制度的空子,用权利与金钱“亲吻”制度福利。比如内蒙古这些“空挂学籍”的学生,他们的户籍是如何迁进来的?如何通过层层审批,顺利落户?学籍空挂的学校又为何对此熟视无睹?是迫于压力还是彼此心照不宣?种种“虚假学籍”乱象,折射出的是教育管理部门对异地高考准入审批把关不严,在金钱的利诱下为“高考移民”大开“绿灯”。
因此,杜绝“高考移民”乱象亟需制度给力,教育部门应该深化教育体制与招考制度改革。一方面,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学籍管理,完善考生电子学籍,严格把好学籍迁徙准入审批关,实行就读地考试,对于异地考试必须出具异地就读证明,方能取得高考“门票”。
另一方面,根治异地高考还需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壁垒”,探索完善边疆民族地区考生的加分政策、提高中部人口大省的录取率以及平衡重点院校在不同省份招录比等等,不断消除影响教育公平的不利因素,通过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方能歼灭高考资源“抢夺战”。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星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