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岁末,湖北省2014年度经济工作会议正在武汉召开。鉴往者,知来日。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新阶段,尤其是武汉市面临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意义重大、看点颇多。作为武汉市一名普通基层公务员,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应该把武汉的城市改革与发展,放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新常态新作为的框架下思考。
对于“新常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九个趋势性变化,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这九个趋势性变化构成了“新常态”的基本内容,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直观表现,也是新常态形成的内在动因。
想要“跳起来摘桃子”,首要前提是“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既带来了发展速度换挡的新挑战,也意味着经济转型升级、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新机遇。牢牢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首当其冲的便是跻身国家层面三大经济发展战略之列的“长江经济带”建设。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武汉与长江的水乳交融超过长江流域的任何一座城市。国家层面而言,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组织协调沿江各省市的规划和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而面对11个省市的国家级竞争格局,武汉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于师,力争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之执牛耳者。
不避讳的说,过去的武汉也曾迷茫逡巡。在复杂而激烈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竞争环境里,诸多机遇失之交臂、城市发展逐渐迟滞于诸多兄弟城市,可以说是隐忍余年。直面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武汉市咬定竞进、绝不懈怠,这次再也不能落后了。
锐气、豪气也需要静气、底气。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加速推进,是保持和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前武汉市确立的工业倍增计划主要围绕着“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板块综合规划,这四大板块将构成武汉工业倍增的四大增长极,不是简单的工业园区,而是城市格局向外拓展。如何在相近的城市产业布局中形成自身特色,是摆在武汉市面前的一道难题。
执牛耳者,必具非凡之决心与智慧。武汉城市提档升级、力促转型发展,已成在弦之箭。
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审批流程和公务效能,是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保证。提高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专业化能力是应有之义。国家出台促进长江经济带实施意见,区域通关一体化率先破局;京津冀、广东地区两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诸多经验亟待引进湖北、引入武汉。过去的一年里,省市领导分批次先行先试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制定负面清单、创新管理方式,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注册登记、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事项,未来还应继续敢于突破藩篱,深度促进经济区城市空间拓展及融合发展。
不断优化由总量扩张向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转变,是顺应新常态的关键支撑。继去年GDP突破9000亿元、重返全国城市经济十强后,武汉市今年的GDP总量将突破万亿元,成为中部首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我们需要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也需要提质增效、精准发力,促进产业发展、资源保障、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民生工程的协同发展、内涵发展。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科教园区建设,深耕创新驱动战略,是牵引新常态的有力抓手。武汉市地处九省通衢,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科教优势十分明显。我们要将要素驱动转化成创新驱动,鼓励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适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使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进一步做强内生优势。
不断优化民生生态,提高市民幸福感、城市生活品质,是新常态下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最终归宿。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应该是全民共识。中纪委联合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就摘录了年内武汉市举办的电视问政节目画面。唯有有质量的发展、有民意基础的发展,才能形成更加包容性的增长,惠及市民福祉。
“诸侯盟,谁执牛耳?”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答案是明确的。肩负“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重任,沿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举措,始终保持竞进姿态,我们将拥抱更加奋发有为的2015。
稿源:荆楚网
作者:董盼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