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全体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亲子促膝互动交流。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
现在大部分人一看到类似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作秀”了,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作秀”也成为许多学校“挫折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新鲜尝试”不得不被扣上的帽子。
当我们被一则则“空巢老人老泪纵横”的报道轰炸时,当我们被一幕幕“留守老人意外身亡”的画面戳痛泪点时,全社会呼吁“孝行孝为”。真正的“孝”不是一个远方的电话、一份邮寄的快递就能抚平心灵。现代人缺少的不是孝行而是真正的孝心。
笔者想起不久前网上盛传的“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的宣传片,当父母受伤的表情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那些“我很忙”、“我很累”、“我心情不好”的理解瞬间溃不成军。就像报道中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容不得半点虚假。
这样的场面或许可以换来一种“意识觉醒、孝心萌芽”,这样的仪式可能就是孝行行为转变的开始。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仪式”被作为一种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或许我们在拍砖之余,该弄清的是“作秀”与“仪式”的概念。与其说“孝敬文化节”上的“跪拜父母”是“作秀”,毋宁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类仪式”行为。
这样的仪式让爱真情流露。我们可以轻易地对别人说我爱你,却很难对父母说爱;我们面对别人时拥有无限的忍耐力,对父母却无缘无故发脾气。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是敢作敢为的开始;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是孝行孝为的自我鞭策。
确实,爱的表达方式不一,可以含蓄地表达对父母的爱,亦可以如此“声势浩大”,拍砖者又何必小题大作。我们高呼学校教育改革,又为何不能理性看待教育领域的积极尝试呢?!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百善孝为先,学校教育至为重要。“跪拜父母”不妨多些理性看待,多一些“仪式”上的正面解读,而不是“作秀”般的标签思维。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青玲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