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800多名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齐刷刷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亲子促膝互动交流,场面感人。(1月13日《京华时报》)
新闻一出,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有家长认可这种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称“让孩子集体‘跪拜’父母,天塌不下来”,有学者表示如此推广孝道要慎重,有专家斥其为“传统文化的糟粕、非人性的礼教”。一些网友则视其为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表演秀”,称孩子可以跪父母,但不该由学校指定,更不能用来当众表演。
不可否认,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800多名学生齐刷刷跪拜父母,确实是一种作秀式的煽情和表演。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表演”或“作秀”,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形式意义,“秀”得精彩。或许,一次磕头、一根白发,对孩子的影响微不足道,但置身这样的“场景”和“氛围”之中,任何一位孩子都会触景生情、感同身受,在高调植入孝亲敬老理念的同时,借机表达对父母的爱意与感激。
中小学时期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孝亲敬老教育,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孝亲敬老教育不单单是靠灌输,而是要操作,要体验,在即时“体验”中产生道德认识,进而演变为道德情感,最后变成道德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给孩子创造“孝亲敬老”的机会,让孩子集体跪拜一下父母,即便作秀又何妨?如果有一天我们连孝敬父母的“秀”都不会作了,那才真的悲哀和可怕。
有一个故事耳熟能详:日本一家著名的公司在招考职员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回家为母亲洗一次脚”。日本人那么精明,为何出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奇怪的题目?道理很简单:孝亲敬老,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冲破了这个底线,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在孝文化缺失已久的当下,每一个人,都不能老是充当孝文化传承的“看客”和“批评家”,动辄口诛笔伐、上纲上线,而应成为“建言者”、“践行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新常态下弘扬孝亲敬老之风,没有固定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百花齐放,家庭、学校、社会都责无旁贷。于上海斌心学校这种互动式的“孝亲敬老”之举而言,即便是表演作秀,也应该得到鼓励。这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方式探索与创新的一种认同,同时彰显一种包容、大度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再注重相关细节的完善,坚持从些微小事入手,孝文化传承才会实至名归。
稿源:荆楚网
作者:高福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