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足见其危害之甚。依笔者对形式主义的肤浅理解,就是做一件事情,出发点和期望值都是很好的,在推进和落实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手段和方法,只是停留在表面,脱离了做事的本质与初衷,导致最后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产生负面作用。
就拿“公车改革”这件事来说吧,本来就是一件好事,减车减人减开支,还能减惰性转作风,多好的一件事啊。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里。
举一个例子。有报道说某地在公车改革中,将公车全部收入一个类似于“后勤服务管理公司”,公车司机也全部收入公司管理,各单位要用车,直接与该公司联系,市场化的租车付费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几乎仍是各单位用各单位的车,还是原来的司机,如此一来,估计费用也没有减到哪儿去。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公车改革,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形式主义。
再举一个例子。新华网报道称,江西省新余市对全市288家公车改革情况开展突击检查,结果发现有56家单位涉嫌违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公车照坐,车补照拿”。这种“两头吃”的现象,估计不会仅只江西一地有生存空间,不由得让人想起“抓鸡不成蚀把米”的俗话来。
事实上,公车改革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减少铺张浪费、转变干部作风,如果在改革过程中费用还是减不下来,干部的作风还是没有得到转变,那公车改革必然是一种形式主义。要想公车改革达到本质目的,就必须以节俭费用、转变作风为硬标准,以此来谋思路、定措施、制规章、保长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某些陷入形式主义的公车改革拔出“泥潭”。
应该说,公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与心态较量的教程。人生何处不乘除,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关键还是要做好干部的心态引导。公车改革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反映的就是一种“舍不得权利附庸、放不下舒适依托”心态,“没有车就少出差、没有车就少做事”不过是这种心态下的情绪宣泄。
过去没有车,官员在做事;后来公车越来越多,官员也是在做事;将来公车改革了,官员仍然会做事。其实,窝在公车里少了,必然会多用双脚走路,必然会多坐一些公交类的交通工具,在自选出行方式的时候会更多一些的节俭意识,也必然会与更多的群众融在一起,从这个层面上讲,更能激发官员干事创业的斗志。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忠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