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任南京六合区交通局副局长徐亚俊因被指控受贿82万多元,在南京六合法院受审,庭审中他多次表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自己受贿也是被动的。(4月1日《现代快报》)
无论是从职级或金额来说,南京六合区交通局原副局长徐亚俊的受贿,放在高压反腐的大局大势中来看,都是一件极为普通的“拍蝇”案,但在庭审中这位副局长关于受贿的观点却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舆论的热议,自己不思悔改,反而把受贿归咎于“社会风气”,这显然是一种谬论。
从这位官员贪腐的过程来看,当初自己手握权力之时也能够洁身自好,作为负责工程建设和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南京市六合区交通局副局长,建筑方想要拿下工程,施工方想要早点结款,他都能说得上话。但在这个过程中,有项目负责人多次提出向他表示感谢都被拒绝。为啥要拒绝?关键是自己心里明白,贪腐的事情干不得,权力是为人民干事的,不是为自己牟利的。这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是一种清爽的社会风气。
在经历了多次拒绝之后,行贿者不灰心,而受贿者也开始了心理倾斜。想到自己多次帮忙,收一点好处费也理所当然,于是私欲的闸门开了缝,第一次虽然没有直接收现金,但4万元的网游终于撕开受贿的口子。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羊肉与钱混搭”,“外地消费主动索贿”,5年时间非法收受和索取钱财共计82.72万元,另外还有一部约两万元的相机。
显然从当初的多次拒绝到如今的无以复加的主动索贿,难道社会风气真会如此急转直下?同样是这样的社会风气,为啥之前自己能坚持,之后就溃败了呢?同样的社会风气,为啥别人没有贪腐,自己却贪腐了呢?说到底,这其实是自己贪腐的一种借口与托词。或者说是自己心中本身缺乏一种坚定的宗旨意识。
对于诸多落马官员来说,总是会在心理上进行最后的挣扎,总是在找一些借口来搪塞自己的贪腐行为,目的就是侥幸获得从轻处罚。在这种心态下,自然就把受贿原因归咎了所谓的“社会风气”。好像是别人都“这样”,自己不“这样”是另类似的,这是典型的“遮羞布”,也是腐败分子共有的一种障眼法。
一旦这一招失灵,贪官们就会回归本真的忏悔,就会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想到自己有美满的家庭因受贿而受到伤害,这位副局长拿着悔过书的手都在发抖,并发出引以为戒、吸取教训的警示。由此可见,把受贿贪腐说成是社会风气使然,显然是胡说八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闲语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