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高校自主招生大变脸的一年,不仅取消了校长推荐制,还将考试时间由往年的高考前延迟到高考后。昨日,来自全国的1.2万名学生冒雨前来武汉,竞争武大、华科、华师、武汉理工大、华农、中南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7所部属高校的2092个自主招生名额。(6月15日荆楚网)
高考硝烟未散,素有“小高考”之称的自主招生考试烽火又起。尽管今年武汉七所部属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不到20%,但考生依然表现得十分热情。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自主招生在时间安排和学生选拔方式上与往年都有所不同。时间上,自主招生考试首次安排在高考后进行,令考生和家长觉得“负担明显减轻”。方式上,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取消或弱化笔试,加重了面试分量,考核方式以专家面试为主。自主招生政策更强调招录“偏才怪才”。这里的“偏才怪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及学科特长的真正“人才”而非鬼灵精怪之徒。自主招生的改革为高校注入活性、创新“基因”,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专家张才生说。“从今年改革趋势来看,高校自主招生更看重学生的沟通表达、快速思考、灵活反映,动手实践及学术潜力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各高校的选拔方式有所不同,但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方向是相同的。摒弃传统的选拔“书呆子”方式,给予学科特长与创新意识学生更多的肯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洞察力、分析力、解决力得到认可与培养,让其可以在适合的环境中破土而出。
尽管在自主招生上对“偏才怪才”有“优惠”,但是仅靠“一技之长”想要“鱼跃龙门”的话也并非易事。因为高考成绩影响因素提升,对那些今年在高考考场发挥不好的考生而言,想靠自主招生考试翻盘的几率并不大。必要的学科知识基础还是很有必要的,想要在某一学科“独领风骚”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必要支撑,就像再强壮的“瘸子”也不会跑的太快一样。即便“小高考”的选拔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必要的知识支撑还是必不可少的。自主招生的改革绝对不是给那些“投机者”的机会,而是为真正有才华者打开的大门。
总而言之,自主招生的改革给了“偏才怪才”步入高校的机会,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埋下种子,更是我国教育理念转变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杜垚杰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