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某地,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6月17日《半月谈》)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长远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的不结合村庄实际,盲目克隆,上级部门硬性规定扶贫资金流向,“农民不想搞也得搞”,强制的资金或项目“注入”,表面文章做了一大堆,结果酿成“扶贫羊”变“餐桌羊”的笑话比比皆是。有的急功近利,妄图眉毛胡子一把抓,妄图遍地开花,谁料苦果连连。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如此种种不仅让群众伤心流泪,更严重影响党委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事实上,扶贫就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作,挂钩单位要耐得住性子,慢中出细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多因地制宜,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为群众多扶持产业,帮扶助困,切忌搂草打兔子,雨过地皮湿。其实,分析扶贫“搞啥亏啥”的根源还在于,政府角色的错位和急于求成不正确的政绩观作祟,政府上项目一厢情愿,不顾地方客观实际,过度主导、忽视市场的真实需求,最终导致扶贫效果不佳,以致“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的惨剧。
笔者认为,扶贫项目别“赶鸭子上架”,富民变“伤民”,扶贫当反思,别让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更要强化考核和审计,对扶贫项目用在何处,惠及多少农民,解决多少困难进行跟踪问效,对那些随意挥霍,“随大流”上项目,劳民伤财,瞎指挥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严肃问责。其实,政府扶贫行为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再分配,是针对缺乏自我改善能力的贫困对象配给扶贫资源,政府要定位好角色,不能只顾当前,要立足长远,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不能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切莫唱独角戏,盲目的照搬照抄。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挂钩单位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创新思路方法,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在扶贫工作中,挂钩扶贫单位要定位好角色,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扶贫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由政府扶贫,转向政府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扶贫工作在调研上再深一点,更贴近群众一些,多听群众意见,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用真情,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小事、实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实惠。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郑端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