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GDP增速的预期目标从2014年的10%(实际增长率9.7%)调低1个百分点至9%,是近年来首次下调;与以往每年为民办10件实事,到首次提出将为民办实事纳入工作“新常态”……在2015湖北两会工作报告上,诸多“首次”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个“首次”提法中,笔者最想点赞的是“农民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因为这个“首次”提法并非是未来的工作目标或者工作举措的构想,而是实际效果的呈现。
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增长11.9%,增速居全国第七位,增速加快的背后除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增收效益外,扶贫工作也“功不可没”。
由于此前扶贫中存在戴贫困帽子过富日子、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常被挪用、私吞、克扣等乱象,湖北省于2014年年初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而精准扶贫是此次扶贫机制改革的核心。
实施精准扶贫即对象精准、目标精准、政策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按照国家和省制定识别方法程序,通过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出来,搞清楚他们都在哪里,并分析致贫原因,为制定脱贫规划和支持措施奠定基础。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精确扶持,定点清除,做到扶助一户就脱贫一户,脱贫一户就销号一户。
一年来,全新的“精准扶贫”模式在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摘掉贫困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14年湖北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一号工程”如期完成,共识别认定4821个贫困村、191.5万贫困户、580.7万贫困人口;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湖北4大扶贫片区共投资1762.6亿元,完成1365个重大规划项目,共有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湖北将继续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也就意味着“贫二代”将逐渐推出历史舞台。理想状态下,按照每年69.3万脱贫人口计算,8.4年即可实现全省农村彻底脱贫,全省人民同奔进小康社会。
然而,好政策的敌人通常有两个,一个是“朝令夕改”,另一个是“最后一公里”。一年来的“精准扶贫”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开了个好头。为了杜绝“虎头蛇尾”现象的出现,“精准扶贫”政策贵在坚持。在未来的八年内,既要继续纵深推进建档立卡工作,加大扶贫力度,增加扶贫款项,也要注意找准贫困致因,把钱用到“刀口上”,以最小的代价摘掉580.7万农民的贫困帽,打造全省农村扶贫的“高性价比”。
此外,“精准扶贫”政策也贵在执行,需要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干部,尤其是乡镇和村干部对扶贫款项的截留、私吞、挪用,也需要防止一些基层干部项目中捞取利益,从而制造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对此,笔者认为,尤其需要对农民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一项众人皆知的政策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舆论的高压态势,从而形成有效的外部政策监督,一旦政策执行打了折扣,农民便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只有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管与自下而上的外部监督相结合,湖北的精准扶贫政策来年才能起到更大的实效,全省人民一道迈向小康社会的愿望才能够逐步实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陶建武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