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穆思蓝:“以德报怨”不是掩盖罪恶的外衣
发布时间:2015-07-30 17:51:09来源:荆楚网

  7月28日,一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被网友翻出,引发关注。河南姑娘郜艳敏也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她在21年前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郜艳敏的传奇经历被报道后,当地政府认为她揭了“家丑”,她险些被辞退。(7月30日《华商报》)

  1994年,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到了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多次试图自杀、逃跑,却始终没有挣脱出大山。2000年,在村内缺乏师资力量、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成为了下岸村的代课老师。无奈命途多舛,在她的事迹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后,并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主动为她伸张正义、帮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反而被“以德报怨,扎根大山,投身乡村教育”这样的道德枷锁绑架,在2006年被评选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颁奖词曾戏剧地写到:“因为那些面临辍学的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她留在了带给她屈辱和苦难的贫穷山村。从被拐女到深受山民们尊重的女教师,她用爱心和奉献将不幸的人生演绎为传奇。郜艳敏,被拐来的天使。”

  成为罪恶的牺牲品之后无奈地选择了奉献,这一举动本不应被感动,也不应该被标榜。可总是有那么一些利己主义者,纵容村民的违法行为,漠视郜艳敏的苦难,迫不及待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企图用个人的善良来掩盖整个社会对法律、对人权的践踏,用道德的枷锁来桎梏人性的自由,将“不可思议”的荒唐变成“以德报怨、理所当然”的现实。

  本该接受惩罚的贩卖罪行得到了宽恕,本该追究责任的政府却从中牟利,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和物资救助。将道德的沦丧,法律的缺失和管理的漏洞转为对奉献的虚假歌颂,披上道德的外衣还荣耀地生存了两年之久,这实在是一种斯德哥尔摩式的黑色幽默。

  郜艳敏的遭遇被拍成了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通过改编,将拐卖的罪行趋于合理化,将奉献的精神无限放大化,成功地为观众塑造一个“命运多舛却不计前嫌、勇于奉献”的人物典型。可人物典型的背后,又有多少人能够站出来,痛斥这种歪曲的价值观和扭曲的奉献精神。

  如果连政府和媒体都漠视受害者的苦难,还能寄期望于谁来改变“郜艳敏式”的人物命运;如果连“被拐”都能成为发现并歌颂美德的源头,那么,只要能够发现美的罪行,是否都能够逃脱法律的惩罚。不惩罚罪犯,反而将受害者的遭遇作为题材被反复拍成电影,这种荒诞、无耻的行为不仅是郜艳敏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媒体和政府的悲哀。

  个人的自由不该被舆论的压力所绑架,歌颂爱和奉献也不能拿别人的自由作为代价。罪恶就应该得到惩罚,愚昧就应该拿知识来改变,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值得歌颂,“以德报怨”也不应成为罪恶遮羞的外衣。

  稿源:荆楚网

  作者:穆思蓝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