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60多万名师范生毕业,但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资的需求却只有25万,仅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从教。教师工作还引来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竞争者——优秀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占每年招收教师的四分之一。(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60万比25万,30%暗示另一个70%,每年招收教师的四分之一来自综合性大学,这几个扎眼的数据与2007年来,对国家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初衷,似有不小的差距。
“免费师范生”高开低走,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大的供需失调。国家投入巨资是不是打了水漂暂且不说,一部分师范生不愿意从教,各地对免费师范生质量颇有微词,至少坐实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性向或对教育忠诚度难如人意。对一个寄予厚望的“产品”,以广种薄收的态度粗放经营,你叫它如何优秀?
当初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主要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薄弱,但对所有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收获的并不是预想的瓜豆。“上学不要钱,毕业有保险”,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它很难砥励出献身教育的精神。免费师范生毕业分配已有四五年,老少边穷地区师资匮乏没有根本改观,无疑给免费师范生政策亮起了黄牌。
多年来,在对人的管理上,“分类管理”引领风骚,“免费师范生”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旦分类就容易固化。一是类群主体的固化,二是与外部关系的固化。固化又容易造成特殊化,最终是素质蜕化。许多中小学青睐综合大学毕业生胜过师范生,取消师范生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正是对这一分类负效应的必然反应。
有意思的是,刚公布的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首次仅面对体制外招录,进一步限制体制内考生,也是对人员“分类管理”相关政策,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一种调整。在一个街道,名义和身份管理上是人员分类管理,主要左右机关运行的,不是每年补充的公务员而是体制外人员。这个由分类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马上解决,但能从新政中看到希望。
以“控量提质”为目标的新一轮师范教育改革,将扩大硕士以上师资力量的培养,佐证其再次追逐高大上必要性的,从报道看,主要是上海中小学校的需求样本。但上海不是全国,城市不是农村,我们务必不要忘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产生的背景之一,正是之前一刀切砍掉所有地市县师范教育给基层师资建设带来的影响。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国祥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