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3日,湖北襄阳春园路小学将广场舞纳入学校的校本教材,课间操时间学生不仅大跳广场舞,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全校500多名学生还集体学习广场舞。经过3年多数百支舞曲的学习,不少学生舞技直逼广场舞大妈。这种音乐舞蹈和体育锻炼融合在一起的轻松课堂也颇受学生欢迎。( 11月4日 中国青年网)
从“24点”列入课程建设,到取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再到广场舞进小学校园,各种素质教育改革新样式纷纷登台。有人认为这些举措是教育的“闹剧”,弄得到处一片“乌烟瘴气”。笔者却认为此举值得推广,它是教育改革中的新想法,“敢于尝试,才能开启新的路径”。
从校园广场舞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将广场舞代替广播操,并纳入学校的校本教材,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模式,不拘一格。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将副科还于学生,并把体育、音乐等课程有效融合,跳脱了原有的课堂形式,将小课堂变为全校大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多个群体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广场舞具有健身性、艺术性、创造性的特质,而学生正好处于发育阶段,学一学广场舞,有利于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甚至还能诱发一些创新的情愫。多种现代流行元素结合了的艺术编舞,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舞蹈方面的兴趣,培训学生的艺术细胞。此举对学生的成长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教育专家们一直提倡,“教无定法”。任何教育的方法,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我们都可以拿来尝试和使用。况且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
况且,现在一些教育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学校课程设置严重超时,音乐、体育等副课被挤占,改上语文、数学等主课。只抓学生考试成绩,不问学生其他方面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学校特点。老师一味地的灌输,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考试高分决定一切,严重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有用之才就此被埋没。
僵化的素质教育模式,缘于教育指挥棒的导向。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志到底是知识容量大,还是素质能力强,还是具有较强的独立创新的特质?如果把一些学校比作一台复印机,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就如同一张张“复印好的纸”,内容一模一样,完美的无可挑剔。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却完全与社会需求相背离。我们需要有个性、创造、想象力的人才,而不是人才的“空架子”、“书呆子”。
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教育要把每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要把他的个性彰显出来。”当把所有知识遗忘之后,剩下的是创新能力,是思维能力,这才是理想化的教育模式。
当然,创新教育方法,也有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问题。拿校园引进广场舞来说,一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创造自己的独有舞步,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跳脱别被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要严格把关,选曲上切忌低俗滥调,要阳光向上,传递正能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旭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