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课堂上跟大家一起“谈恋爱”还能拿到2个学分,你上大学的时候可曾赶上过这等好事儿?郑州师范学院就开设了这样一门让学生们大赞的“良心”选修课——“爱情心理学”,众人争相报名,不少因名额限制没选上此课的学生直呼“遗憾”,还有执着者偷偷跑去蹭课。(11月6日《郑州晚报》)
高校开设恋爱课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却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凡是高校有此类课程开设,课堂上必定人气爆棚。如今陆续有高校大胆尝试,开设恋爱课程,基本围绕老师半教授形式或学生全自主研讨形式。既然恋爱课程备受学生青睐,学校也基于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扭扭捏捏”的姿态反而让人有些着急。
时代的改变是思想转变的助推器,无形之中,现在的大学生貌似已经迎来了恋爱环境“最宽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鼓励孩子在大学交往,甚至提供恋爱经费。学校也并不避讳学生恋爱,甚至设立恋爱课程,积极引导观念。
就我国而言,大学的恋爱教育和性教育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状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做出极端举动的案例近些年频发不止,这需要引起现代教育的重视与反思。针对残酷的现实,高校亟需关注学生正在面临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疏导与引导,而不是遮遮掩掩,生怕“惊扰”了大学教育的“初衷”。
早在十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就开设了《情感心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创了高校恋爱课的先河。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公选课《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2015年天津大学学生拿到的选课手册中赫然列着一门《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而最近郑州师范学院也开设了“良心”选修课——“爱情心理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些高校正在接纳恋爱教育,并在积极做出努力和尝试,只是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却屈指可出。不得不说,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未免太过小心翼翼。
学生对待有些课程宁愿翘课睡觉也不去上,不能说完全是学生的责任,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有待考究,教学的方法是否有趣也至关重要。既然学生愿意学习恋爱课程,并对恋爱中的情感问题抱有如此热忱,大胆尝试,小心求证,总结经验,有何不可呢?大学不应该把学生束缚在一个专业之中,应该发觉学生的兴趣,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不是停留在照本宣科、机械重复。
笔者认为,大学是一个学习自由、思想自由的地方。如果高校在对待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的“热点”上还是“冷处理”,输掉的不只是学生上课的“热情”,更别谈培养出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合格大学生了。在是否开设恋爱课程的讨论中,现状依然是褒贬不一,各执一词,甚至是阻碍重重,但学生的报名热忱与听课热度却是有目共睹。开设恋爱课程的初衷,无非是想以润物无声的状态去影响处于情感成长期的大学生,致使他们能够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在感情问题上能够理性认识,理智对待。这不是高校教育的“失策”,而是高校教育的进步。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磊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