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年底,政府部门为了检验工作的成效,常常会进行“民意调查”。近日,在广西南宁市的江南区就在辖区内进行了一次“社会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本来是一件倾听民意的好事,却有听众反映说,这份调查有包办民意的嫌疑。(1月9日 央广网)
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在考试的时候,考生在事先得到了标准答案,并且还带入了考场,监考老师当场发现,你说这是在作弊吗?很明显,这个连小学生都能回答得出来的问题居然难住了南宁市江南区的领导干部。
现如今,上级部门为了解基层群众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满意度,纷纷开展民意调查,要么是随机拨打电话问询群众,要么是随机问卷调查,以此了解基层社情民意,为科学决策、政府效能评价、基层干部廉洁评价提供依据。比如江南区组织的“社会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本来是一件倾听民意的好事,结果却成了变味的“民意调查”,不仅附了标准答案。还有基层干部引导作答,笔者不禁想问,当“民意调查”变成一种形式的时候,调查得到的真实民意到底还剩几成?
现实中,一些“奇葩”的民意调查其实并不少见:2013年,湖南邵阳的很多市民接到了一条该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来的短信,让群众在调查时“说一些好的方面”,如果按照安排完成省里电话民调,凭通话记录可领取300元补贴。而在江苏省,省级部门在对南通市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地全面达小康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时,当地干部就曾要求受访群众按事先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不少中小学放假一天,让学生背熟答案“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
不可否认,政府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意调查,可以让市民对政府机构和党员干部一年来的工作作个总结评价,这是政府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民情的好做法,有助于收集民意、广听民声,也能找到自身工作的不足。
但我们仔细想想却发现,这些所谓的民意调查却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嫌疑,透过民意调查附注的答案,可以窥见干部的作风之弊。不得不说,如此民意调查,不仅使政府部门服务市民的功能大打折扣,估计还会降低该部门的威信力,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民意调查的初衷很好,笔者期望的是,政府部门的民意调查更应该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一些领导干部不妨多到基层“微服私访”,比如,社区是否发生过偷盗案件?民警都一一侦破了吗?比如农业补贴领到了多少钱?是否发放到位?再比如,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是多少?有没有被克扣的情形?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切中要点,直指民意调查的主题。
如果“民意调查”变了味,上级部门只是单纯为调查而调查,为争得一个好名次而突发奇想,搞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小聪明”,这其实也反映出干部的作风在“作弊”。习近平去年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
可见,民意之重,无可比拟,正因为如此,古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今有“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的说法。共产党的干部,更有理由以民意为重,更有信念为民办事,也更应该懂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梁子叙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