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4月27日《人民日报》)
个人信息一旦被泄漏,其危害是难以想象的。轻的或收到垃圾邮件、广告短信,给生活带来影响,严重的或就被诈骗,造成经济损失。根据去年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统计,仅2015年,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约124元。可见个人信息泄漏带来的危害之严重。而且这种势头在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打击和集中整治下,仍然在逐年上升。
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都是被谁泄漏的?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倒卖个人信息还是个人信息泄漏的主要源头。从办案机关查办的案件看,倒卖个人信息已经从传统的工商、银行、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部门向房产、物业、保险、邮政、快递等各行各业迅速蔓延,银行、电信等部门员工倒卖个人信息案件频发。除此之外,相关行业、服务部门网站系统漏洞遭黑客的入侵也成了当下个人信息泄漏的重要原因。2014年8月12日的消息称,多家快递网站因存在漏洞遭黑客入侵,有1400万条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层层转卖。考研信息、手机用户信息、航班购票信息、招聘信息等等,黑客通过相关网站存在的漏洞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
有人形容说,我们当下几乎没有隐私可言,打开电脑,输入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查到自己的个人准确信息,这从很大程度上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给社会安定留下了很大隐患。
那么,谁来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呢?
正如很多专家们所说,需要尽快地建立起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如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用法律来为个人信息安全撑起保护伞。“谁收集信息,谁保护信息”;“谁泄漏信息,谁承担责任”。当下,我们相关部门、服务行业在管理、服务活动中需要收集个人信息的规定、制度越来越多,如寄递业、手机卡办理等都要求“实名制”,在这样的背景,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漏,依靠事前、事中的保护,而不是信息泄漏后的案件查处。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可以治本,后者只能治标。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楚钧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