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引起热议。作者称,大学时有个同学,打球总穿着开裂发黄的鞋子,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给他买了双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视如珍宝,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后来他的助学金资格被取消了,只因“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他为此哭了很久,我买一双耐克鞋,就要被取消助学金资格吗? (11月8日 中青在线)
可怜天下父母心,本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孩子开心惊喜一下,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甚至未来要为此背负更加深重的经济负担,实在令人唏嘘。而随着“贫困生应有贫困生的样子”这句话不断在网上发酵,许多人也表现出义愤填膺的样子,撰文对其中语气之傲慢、词汇之偏见大加鞭挞。结果痛快是痛快了,可问题仍摆在那里,岿然不动。
提起助学金问题,许多过去现在的大学生们或许都会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只要有开口的机会,就定能给你来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道理,能举出个一二三点;说故事,样样都带些辛酸荒诞……似乎这个话题,他们永远有话说。
事实上,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获得国家资助,只要困难认定条件符合章程、民主评议不是流于形式、学生资格达标,它的本质就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这样的话,大家对贫困生、对助学金的发放也会心服口服,基本“没话说”,有话也当面说,按程序说,不至于在热点发生时,一窝蜂地去跟风发泄情绪。
当然,情绪的滋生有其现实土壤,如今大学助学金的申领发放,就像处于一种“野生”状态。高校,高校之间不一样;院系,院系之间不一样。一件程序化规则化的事情,搞得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般。召开班级大会,让一个一个学生坦露真情,越听却越有“比惨大会”之势,不知道谈内心的伤,上台讲的,台下听的,除了触动,还会滋生什么;组织“秘密团体”,几个人凑个小组,一合计一商量,名单有了,同学们省心了;班主任因势利导,怕“相煎太急”,苦口婆心,谓大家何必争来争去,今年你得,明年他得,或者多人共得,岂不美哉,提前进入大同社会;更有甚者,辅导员直接“钦定”学生领取助学金……
虽然认定过程花样百出,某些内容正确性有待商榷,但许多方案,也勉强算是合情合理,原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可是后来我们都看见了什么?看见拿助学金的同时也拿着最新的苹果手机,看见有人款到了就去花天酒地,看见了善良诚实、不因贫困认证好弄就去弄、想把钱留给需要之人的,远没有靠撒谎编造拿钱的人过得潇洒……种种是非,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各方也焦急,也想改变,并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过,仍是由于没有完善统一的规则,没有客观的评价体系,多是主观随意,所以常常出现矫枉过正,乃至一双鞋,一件衣服就把人踢出了受助队伍,让真需要帮助的人委屈不已。
使助学金发放给最需要的人,不让它一直触动我们的神经,希望“千呼万唤始出来”,会有第三方机构来对它进行监督。审计、抽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问责,让说到助学金,我们不再情绪激动,你一言我一语,总有说不完的话。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明白,“贫困生”没有所谓的“贫困生的样子”,他们不是弱者,没有畸形,他跟我们所有人一样,平凡普通,有时需要帮助。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建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