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工具。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帖子罗列了不少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爱迪生救妈妈》一文被指叙述内容不存在。一时间,遇到“假课文”一事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美丽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课本中的课文,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发关注和讨论也在情理之中。从贴文中反映的情况来看,网友从爱迪生出生时间推断,那时候医学生还没有开展阑尾炎手术,把这样的内容写进小学语文课本,质疑这样的内容既不尊重史实,也不严谨。也有如《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所述的故事,被美国考古学家在2008年定性为杜撰。更有一些课如插图上的服饰不符合史实、标点符号用法错误等被网友挖出来,引起公众吐槽。关注课文的内容,反映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关切。公众关注教育,关注教材的编写,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教育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是一道推动教育发展很好的“催化剂”。对“假课文”的关注和讨论,是公众对“假课文”容易误导孩子的担忧,也是公众对教材编写做到严谨、科学的真期待。
事实上,课文的编写和修改,既有严密的程序,也有科学的论证。课本的编写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难免百密一疏,如果课文出现了真实性的错误,带来的影响不置可否,公众的关注值得重视。避免这样的错误,需要教材编写审定者们慎重。课文入选教材,更多是编写组考虑时代要求、教学需要来进行改编和甄选,为“假课文”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根除“假课文”,公众需要在读懂“假课文”上下真功夫,多从课文蕴含的文学艺术、价值引导,理性辨别课文背后的真实价值,不去简单的判断和下结论。如果紧盯课文“细枝末叶”,放大课文编写中文艺创作允许出现的“错误”,让孩子们在“真”“假”辩论中放弃了对课文价值应有的追求和学习,这样的争论,不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呼应时代所需,顺应价值所向。
对“假课文”吐槽的背后,是期待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科学、准确、规范的教材,让课文内容在客观真实、生动活泼中教化孩子,教会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切实负起责任,把公众的吐槽作为“镜子”,在教材编写上下真功夫,努力克服课文内容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杜绝教材出现容易误导孩子成长的内容,才能让课文承载应有的文化和使命,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假课文”的出现,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没有副作用,影响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科学分析、综合判断。出现“假课文”并不可怕,需要的是理性看待“假课文”,需要的是在教材编写上下真功夫,让课文更加符合孩子们成长所需,才是关注教育所需要的声音。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冉鹏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