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假课文太多,不仅是在侮辱孩子的智商,也是不尊重历史。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级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的故事,但是据几位语文老师的考证,当年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但按照专家的逻辑,假课文就是小故事,“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需要想象和虚构,但想象和虚构要合情合理,也不能背离历史原来的本身。
对于假课文,有人拿这两个故事来做解释。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进而证明谁都知道两个故事是假的。但是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却是真的、美的。想不到从事语文教学的专家们真会诡辩。这两则故事是寓言或者说是童话,并不是假课文或者说是假故事。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而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无论是小鸭或者是小鹰,都是通达想象反映生活的,怎么能说这样的故事是假的,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却是真的、美的呢?
教材选用的故事,除了文学作品、寓言和童话等可以有想象和虚构,而其它的题材不应该有违背历史的想象与虚构。即使我们写名人轶事,也要尊重历史典故。可以说,无论是《爱迪生救妈妈》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并不是严谨的。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这才是尊重历史的态度。
我们编写课文虽然不能保证完整的准确性,但尽量要减少常识性错误,特别是一些人物传记,史实和科学的准确应该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在对待历史人物必须做到准确、权威、真实、严谨,这样做不仅是对教材的尊重,更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希望教育界能真正关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让孩子们真正能读到经典、快乐、真实客观的教材课文。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樊耀文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