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评论大赛】朱莹:不当回事,比欺凌更可怕

发布时间:2017-04-13 10:51:40来源:湖北日报网

  最近,四川彭州、山东临清相继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欺凌视频被发到网络后,欺凌者受到批评教育,双方达成谅解。(4月11日《法制日报》)

  根据《法制日报》的采访,一名遭受校园欺凌的初一小女孩发过这样一条微信:“我遭遇了校园欺凌,告诉了班主任,但是班主任并不打算真正处罚他们几个,只是说可以记大过。记大过对于那些人没用啊,我该怎么惩罚他们。请给我一个合理处罚方法,不合理也可以。”一名初一的孩子,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她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愤怒,甚至是绝望。虽然双方已达成谅解,但这并不是一条看了能让人舒心的新闻。

  类似的情况还有,4月10日云南昭通鲁甸桃源中学一名女生用木棍击打另一女生,并扇了12个耳光,校方称两名女生已和解。16年12月,济南商河县小学生围殴同学,双方家长已和解。16年5月,山东日照多名男生厕所围殴同学,警方称双方家长已和解。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都曾在网上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但也在一次次的“已和解”中,悄然平息。为何在一次次“已和解“后,类似的校园欺凌现象依然层出不穷?校园欺凌造成的危害,又怎能在一句轻描淡写的“已和解”中被轻易抹去?不当回事,比欺凌更可怕。

  校园欺凌事件中,受害者远不止被欺凌者。

  对被欺凌者而言,校园暴力使其长期处于恐惧、抑郁、痛苦甚至是崩溃的精神状态中,精神上遭受的暴力远比身体上的伤口更难以愈合,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校园生活,甚至还是演变成自杀。对施暴者而言,施暴而没有受到法律制裁的快感会助长其暴力心理,施暴者成年犯罪率极高,诸如酗酒等其他问题也更加常见。对那些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而言,处在校园欺凌的环境中,和暴露在二手烟的环境中一样,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也难免会滑向作恶的一端。对处于网络这一边的我们而言,长期接收校园欺凌这样的负面消息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暴力”、“欺凌”这样的字眼会让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变得浮躁,充满戾气。

  换言之,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谁能安然置身事外。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和事件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联系。“已和解”不应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句点,看似风轻云淡的“已和解”背后,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担起责任正视校园欺凌。在平时的教育中,应及时纠正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的错误观念,在源头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引导施暴者正视自己的错误主动担起责任,并对被欺凌者和其他同学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事后加强心理追踪,促其行为转化。处在网络另一端的我们,在关心事件进展的同时也应注意讨论的尺度,不要让校园欺凌转化成网络欺凌,并更多的将线上学习到的经验教训转化为对线下身边人的正确引导上。用更有温度、有质感的处理方式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

  在媒体的密集报道下,校园欺凌早已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频繁的曝光不应使我们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麻木看客。不当回事,比欺凌更可怕。我们呼吁更健全的法律来解决问题,但在法律还未抵达的时候,正视欺凌、直面欺凌,显得更为重要。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莹(湖北大学)

(作者:朱莹  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