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意用16个字强调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紧迫性。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自互联网时代的大幕开启,数字化浪潮清晰可见、奔腾而来,从用数字表达物品、行为,到数字化基础设施加速构建,再到科技应用的“更新换代”,这些如繁花一般盛开在神州大地的变革正促使我国加速步入数字化社会,也驱动中国经济步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然而也当看到,正在我们飞速发展,享用数字化带来的美好红利的同时,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那么在这个“你追我赶,慢进则退”的大时代下,谁能抢得先机,用好先机,谁就能一往无前打好发展的基础。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资源丰厚,人才力量充沛,则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推进有力。因此笔者认为,数字中国的发展先机最关键还是打造一支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思之深,则行之远,要打造好一支过硬的大数据人才队伍,首要是能够转变思想,以全新的思路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运用这样走在时代前列的行业,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行业人才作支撑。然而当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抱着陈旧的老思想,等着人才自动流入;还有一些地方口头上重视异常,实则没有耐下心来真正学习行业知识,做不到与人才的“惺惺相惜”。这些在人才建设上的“软弱无力”,其实都还是在于我们领导干部没有真正练好大数据的“基本功”。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既走出去了解人才的外部发展环境,又沉下来学习大数据行业的专业知识,既力克“姜太公钓鱼”式的无为,又杜绝“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无能,从不断的自我学习中,开拓眼界,开化思维,真正把握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的规律,做到精准识人用人。
划层次,定领域,分区域,要通过细致的研判和标准的打造构建一支“百花齐放”的大数据人才队伍。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着重强调专业性对于干部的重要。其实,不只是对于干部自身建设,对于处于时代风口的大数据行业建设来说更应如此。然而以往,我们通常陷在在吃“大锅饭”的路上,或是给个大专业一股脑的招纳同一领域的人才致使资源浪费,或是理论派和实用派不加思索的加以混用,导致“万金油”越来越多,“高精尖”越来越少,这都是“粗放”管理带来的伤害。所谓“术业有专攻”,这就需要我们变“粗放”为“精细”,在大数据人才队伍架构的打造上,从一开始就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人才供给需求的分析研判,坚持“多层次,多类型”的建设标准,变一头亮为多面手,使人才队伍更加全面, 发展领域更加广阔。
如果说转变思路,精准识人是招贤纳士的第一步,做好分类,定好层次是做好队伍建设的第二步,那么营造良好的环境便是打造一支“凝聚力强”的大数据人才队伍的最关键一步。而这一步的重中之重便是一个“留”字。事实上,华罗庚等众多历史名人的例子都说明了,人才的发展规律不只是适用于“人往高处走”的发展规律,更多的人才也顺应着人的生存属性体现了一种发展软环境的诉求。对此,我们一方面,在事业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政策、监管、法律的统筹协调,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等的保护力度,为人才创造优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构筑礼遇人才,善待人才,尊崇人才的“同心圆”,让人才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在为国奉献和创造中,不断提高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从而构成情感归属,实现扎根行业,服务国家的终极目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