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网友“太梓”通过微博发布了一组关于地铁乞讨的照片。“6拨儿乞讨人员躲藏在地铁的储物间,一趟地铁上去一拨儿,连续6趟地铁上了6拨儿乞讨者。”“太梓”说,在北京地铁9号线的七里庄站,卫生间和储物间俨然变成了地铁乞讨人员的集合地、藏身处。当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会同市交通执法总队轨道执法大队,在地铁9号线七里庄站开展联合集中治理。目前,已有9名乞讨人员被移交轨道执法大队。(8月12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查处的这起假行乞案,是较为典型的组团行乞诈骗案件。“工作”前厕所内换装,午休后继续“工作”,得手后这些乞讨人员再乘坐其他地铁线路离开,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程无乞讨行为,看起来和普通的乘客没什么区别。仅凭这些假乞丐“换装”就不难看出,他们绝非被生活所迫而乞讨,而是想通过不劳而获发财。对此就该给予严厉打击,该驱赶的驱赶、该抓捕的抓捕、该处罚的处罚。
如今,类似“组团行乞”的案件有增多的趋势,媒体也总有报道。像“地铁组团行乞记,在地铁卫生间换装两小时赚百余元”,“妈妈组团带娃行乞月入过万”,“组团打飞的行乞”这样消息都出现过。去年发生的北京地铁甘肃乞丐乞讨事件,就曾轰动全国,后以甘肃岷县官方采取措施劝返而告终。而且,目前组团乞讨已呈低龄化、家族化甚至黑帮化趋势,对社会稳定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众所周知,乞讨是“零投入、高回报” 的职业。这不是指正常人受生活所迫乞讨,而是以乞讨为职业的诈骗式乞讨。这些人本来有吃有喝有穿,却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他们活跃于地铁、公交、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黄金地段。他们不必注重自己的仪表,反而需要精心伪装,甚至打扮得越“破败”越好,以换取人们的同情心。他们乞讨时往往见人就跪,磕头就要钱。说穿了,组团式职业乞讨,实际上就是好逸恶劳,以博取同情方式大肆“敛财”的诈骗行为。
组团行乞者一般是靠伪造困难,或出卖个人尊严获取钱财。之所以“组团”,是因为这样骗钱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成员间的角色可以相互替换,在排练时就精心设计好,甚至彼此间的组合、换班等都搞得十分精确、默契。然而,“骗”终究是骗。被骗的不仅是人们的同情心,团伙内部的青少年,也会在不断行骗中被拐骗、被唆使、被带坏,不仅有损城市形象,更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稳定。
如果纵容组团行骗,善良之人就会受骗,这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者来说,反倒难以获助。乞讨本身并不违法,是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生存方式,城市管理部门不能无端干涉。然而。具有诈骗性质的“乞讨”绝不能被容许。打着乞丐的幌子,却过着丰裕的物质生活,“组团行乞”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消费人们的善心。如果默许这种敛财方式存在,不仅会让慵懒者更加好逸恶劳,更会使社会风气败坏。
虽然对正常乞讨,任何组织或个人均无权干涉,但对组团行乞变职业,以“乞讨”为名实则诈骗的“假乞讨”,管治必须跟上。通过作伪手段骗取稀缺的慈善资源,不仅切割原本稀薄的社会信任,还让有限的爱心资源得不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使“好钢”无法用在刀刃上。由此,组团行乞变职业,管治绝不能缺失。行乞诈骗导致的“不劳而获”之社会心态,是一种不良示范,也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只有加大管治力度,不断遏制这类投机取巧行为,才能让好逸恶劳的歪风邪气不再弥漫,也将使人们的善心不再被“消费”。
来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