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大众审美应回归“艺人先艺德”方向

发布时间:2018-11-30 10:13:15来源:荆楚网

  11月28日是吃瓜群众火速围观的一天。娱乐圈大爆料接踵而至,歌手陈羽凡吸毒与陌生女子同居,李雨桐再次与薛之谦引发风波,蒋劲夫家暴在日本被捕……一个接一个的新闻,让网民不禁发出疑问:娱乐圈到底怎么了,曾经正能量满满的偶像如今为何沦为了污点艺人?

  当我们调侃娱乐圈时不免形容这是一个大染缸,只有洁身自好的人才能抗拒诱惑,出淤泥而不染。近些年,明星吸毒、酒驾、斗殴、艳照、逃税等等事件层出不穷。在大众谴责明星违法、背德,有损公众形象时,更应当向深处想:如今的青少年对偶像的狂热喜爱,已经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粉丝会追随偶像的步伐,模仿偶像的行为。而这些污点艺人,一旦成为青少年群体的偶像,将是一场灾难。

  早在2017年,央视春晚发文,表示将坚持“三个不用”的原则:低俗媚俗的节目不用;格调不高的节目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不用。对于“封杀艺人”,有人认为,娱乐圈需要大扫除,当然也欢迎改过自新的艺人。很多人认为劣迹艺人有法律法规的制裁,再次进行其他方式的惩戒,有“法外私刑“之嫌”。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法律之外更有公共秩序、道德规范、行业规制等等,这种惩戒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呵护,对违法乱纪行为的一种警告。假若没有这些行业规范的约束,那又将多少艺人,把“污点”当作成名的“亮点”,把“丑闻”当作“造势”的工具。

  当然,如果说在成为艺人之前,设置一个“道德准入门槛测试”是十分不现实的,那么法律法规、舆论监督、市场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应当抵制“造星”产业兴盛对艺人过分追求商业功利的影响。无数“一夜爆红”的明星使得大众关注的是热度而非作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学业开始逐梦演艺圈,这种追名逐利的现象,造成了偶像“乱象丛生”,使得行业生态恶化。

  作为媒体,不应去一味寻找“爆点”“嘈点”,而是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因其敬业和实力而非各类炒作和偶像标签的艺人身上来。近些年《我就是演员》《蒙面歌王》《声入人心》等综艺节目的诞生,使得大众将目光转移到艺人的专业素养上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行业氛围,从而引导艺人花时间在能力提升、正能量形象打造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娱乐圈成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而不是快速捞金的渠道。

  除了舆论引导之外,对艺人的生活监督也十分重要。作为公众人物,在收获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和行业应当严厉打击各种艺人“失德”现象,指引正确价值导向,为公众人物和普通大众敲响警钟。

  在如今的这个时代,艺人似乎比大师更容易成为全民偶像,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大众的审美回归“艺人先艺德“的正确方向,那么这些“偶像们”也会摈弃浮躁,严格要求自己,传递社会正能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