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给本科生“增负”需对评价体系动手术

发布时间:2018-12-21 10:20:04来源:荆楚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直言周围持“吃喝玩乐过4年”想法的大学生多, 82.5%的受访者支持给本科教育“增负”。对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65.5%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整顿“水课”,64.4%的受访者希望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不仅八成受访者对“快乐大学”说“不”,国家层面也对严抓本科教育措施不断。日前,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办“快乐”的大学,回归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当前,本科教育过度放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面对民意,就应该为大学生“增负”。

  而如何“增负”绝非易事,实际上,大学本科阶段的课业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严进宽出”是本科教育问题的症结,而造成这种尴尬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课程设置、管理等多方面。对此,首先就该明确大学的办学理念,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不同类型的大学和专业的教学模式、理论、实践等,都要有一个制度性的变革。

  而优化教育评价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客观地讲,本科教学目前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就以饱受诟病的“水课”无论被如何抨击,却还在持续进行为例,这恰恰是“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因为这些“水课”基本都与对大学的考核评价有密切关系。如果办好这些“水课”就有加分,而拿掉“水课”无疑使高校的名利受损。于是,为了争创一流高校甚至“双一流”,哪怕是“水课”也要全力维护,全都围绕着评价体系转。这就导致了“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尴尬常态。

  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高校教师给本科生上课,根本没有多少好益处,因为几乎所有高校都把“科研”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评价高校的最高标准之一,基本就看科研水平,这使教学被边缘化。而教师的职称、福利待遇等都要靠科研支撑。没有科研,想在高校当老师,不是被边缘化,就是面临被淘汰之忧。因此,几乎没有高校教师对教学用心,都一心扑在“科研”上。而教师“无心”上课,确保本科教育质量,岂不是无稽之谈?

  可见,若想让大学本科教育达到更高标准,对“快乐”的大学说不,不仅是高校本身的问题,还在于对其评价体系的修正。把教学真正重视起来,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才是正途,即把学校的教学效果,与评价体系挂钩,也把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个人的职称或福利待遇真正挂钩。如此才能调动高校及教师更大的积极性。评价体系不改,片面强调严抓本科教学质量,给本科生增负,只能是一厢情愿。

  如今,高校把几乎所有人财物全部投入到科研中,教学反倒成了名副其实的“副业”,这看似反常,其实也算“正常”,趋利避害是本性。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是如此,教师全都围绕“科研”转。因此,严抓本科教育,不仅要看高校下多大决心,更要看教育管理部门的决心有多大。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从源头上下功夫,必须让现有的对高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朝着更有利于教学的方面倾斜,这需要对评价体系动一次手术,以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越早动手术,越有利于本科教育质量的尽快提升。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