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时政

更多

小车:谁来为“公选”成本埋单?

发布时间: 2008-09-09 09:09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时下,“公选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各大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公选公告“满天飞”。这种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的竞争机制,本来体现着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从当下的情况看,已经开始演变为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别的不管,俺特别想知道的是:到底是谁承担着公开选拔所消耗的社会成本?
  从经济成本来看,组织一次公开选拔,要经过笔试、面试、组织部门考察、党委常委会决定等环节,常规经费支出达数万元,如果在面试环节中引入现场直播、市民互动等方式,则要达到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这些经费无一不是由各级财政承担,花的还是老百姓的钱。从时间成本来看,从发公告到最后确定官员,一般也要经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有的地方长达半年甚至更长。而且为了迎合公选的需要,“官位”就这样空着,单位的工作也在空转。这是不是一种浪费?
  笔者拷问“公选”成本,并不是要否定公开选拔模式的生命力。作为“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的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和体现,公开选拔模式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合乎民意。但如果以现在一些地方这样高成本的方式运行,笔者担心还能坚持多久?
  在一段时期的官方热炒、媒体热捧、网民热议之后,现在是该到了给各地公选“降温”的时候。公选模式能否推广开来、坚持下去,关键在于在坚持民主、公开的等民主政治核心要义的同时,能否以最少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也就是各地在为老百姓选准用好“官”的同时,还要珍惜纳税人的钱,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实现事业和民心的“双赢”。
  稿源:荆楚网-东湖社区
  作者:小车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公选;组织;成本;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