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时政

更多

拒绝给“艾滋患者”拥抱代表不了 什么

发布时间: 2008-12-03 11:56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如果你是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大街上向人提出拥抱的请求,试想一下,会有多少人向你敞开胸怀?11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三名学生就扮演成艾滋病毒携带者,兵分三路走上街头求拥抱。在半个小时的活动里,三人共向市民们发出66次拥抱请求,但只有29人敞怀。(12月1日《长江商报》)
  人都有自我防卫的本能,这种防卫意识随个体差异而不同。即便不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想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响应你的拥抱请求。66次请求,29人敞怀,在我看来已属难能可贵,我们大可不必将其上升到“半数以上人有艾滋其歧视”这样的高度。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到安徽阜阳看望艾滋病孤儿和患者。两年前的世界艾滋病日,温总理还邀请部分艾滋病孤儿和患者到中南海参观座谈。总理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国人心中。领袖的关注,政府的宣传,民间的努力,这一切使得人们已不再“谈艾色变”。66次请求,29人敞怀,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一位接受拥抱请求的女士还笑着将怀中才11个月大的女儿送进“艾滋患者”的怀抱。“来,跟姐姐抱一个,祝姐姐早日康复!”如果放在10年前,这样的场景是难以想象的。
  即便你不是艾滋病患者,在大街上向人提出拥抱的请求,人们的反应也会各不相同。有坦然接受,有惊恐走开,当然,也有人可能骂你神经病。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遇到突发的、不可预知的情况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警惕意识。个体对突发情况的风险估计不同,他们对其反应也就各异。艾滋这两个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属于“不好”的东西。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遇到“不好”的东西,逃避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具体到“拥抱艾滋病患者”这一事件中,仓促避开的人们在弄清情况后可能会有所追悔:“他只不过想求一个拥抱,我何必如此反应?”这也是人们向善的一种本能。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张开双臂的人,我们也不必横加指责。
  在预防艾滋病方面,我们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充分了解到艾滋病的来龙去脉,整个社会形成一股防艾抗艾的合力,拥抱才不会成为艾滋病患者的奢侈品。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意博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李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