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胡京
11月9日,一张《精准扶贫患者垫费明细》报表摆在武汉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院长陈立波案头,145万元!这是这家区级医院一年来为患者垫付的医疗费用总额,1450人次贫困病人因此实现“看病零费用”。
带着住院费来却“多余了”
摩挲着兜里的3000元钱,黄雪峰百感交集:“找亲戚们借的看病钱可以还给他们了。”
11月19日,在协和江北医院骨科病房,这位朴实的农民一个劲地说:“没想到。”
黄雪峰是蔡甸区张湾街道村民,今年34岁。在年复一年被痛风性关节炎折磨的日子里,他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前不久,黄雪峰的关节疼痛加剧,“拖无可拖”之下,夫妻俩找亲戚借了3000元钱,来到江北医院。
黄雪峰患有骨骼肌软组织肿瘤,保守估计治疗费用数万元。惴惴不安中,他决定先住院,借来的钱能治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但接下来,让黄雪峰惊讶的事“接二连三”——急诊没交钱,住院没“门槛费”,手术中也不见护士“催缴”。
“黄雪峰治疗费共计44767元,扣除报销,需自费5000元。但他符合医院‘看病零费用’政策,治疗不花一分钱。”该院医保科负责人解释。
黄雪峰心里的石头落地了,那些无数次在心中翻滚的准备搪塞欠费的托辞被碾个粉碎。
1年前,蔡甸区对1.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四位一体”的报销政策,农村贫困人口个人年度承担医疗费用限5000元以内。但在临床接诊中,一些患者仍无力承担。2017年10月,江北医院决定,精准扶贫患者自付的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
145万元,对于一家区级医院来说并不轻松。陈立波说:“医院日子是过得紧了些,但帮助1000多个家庭摆脱因病致贫的困境,这一个和多个的比对,值!”
扶贫帮困的医疗“服务链”
乘着夕阳的余晖,李新国坐上了医院送他回家的小轿车。他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小车,也第一次感受到求医还受如此尊重。”
尊重每一位贫困患者,让他们有尊严地接受诊疗服务的全过程,这是协和江北分院对医疗服务另一层意义的解读。“自卑和失望,是许多贫困患者的心理特质,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这既是对弱势群体的心灵回应,也是人文医学的善意表达。”陈立波说。
进入医院系统,可以看到一套贫困患者信息库。2017年底,医院建立起为精准扶贫对象的“服务链”。“多亏了医生回访,及时发现了我丈夫的胃病!”3天前,蔡甸侏儒街村民张华荣接到江北医院回访电话。听说患者近来上腹隐痛,医院当天即派专车,接他们入院。果然,张华荣丈夫查出胃息肉,通过“绿色通道”,3天完成手术。
在江北医院,精准扶贫患者挂号时,医院可根据身份证快速识别,他们可在检验、手术、结账等各环节实现“绿色”优先。
看好病后还在医院“上岗”
病好了,可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却不得不面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蔡甸大集彭湾村村民刘华胜,这位正值人生中年的男人,即使被疾病打入“谷底”,仍未泯灭靠双手让日子过得好一些的热望。8月7日,在协和江北医院接受完头部手术后,他心中的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
11月12日下午,江北医院急诊室外停车场,刘华胜身着保洁服,手拿扫帚正在做卫生。一个碎纸屑、一片枯黄叶,他都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揣进垃圾袋里。这份工作,刘华胜格外珍视。
刘华胜说,他和妻子都患有残疾,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今年8月在江北医院治疗后,医院得知刘华胜的状况,给他安排了保洁员岗位,每月收入2000元。“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个性。”陈立波直言,虽然,这已超出医疗服务范围,但确是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江北医院针对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专门腾出后勤岗位,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温暖无法用语言表达!”12日,30岁的蔡甸索河街村民吴欢激动地说:“考虑到我的家离医院远,医院与索河街卫生院协商,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安置我到卫生院工作,每月有2000元稳定收入。”
目前,医院还在与贫困户商量,支持他们生产蔬菜、养鸡养猪,供应医院食堂和超市。“让贫困人群看得起病、脱得了贫,用自己的方式兑现‘人民医院’的责任。”陈立波说,自己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