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图文:读懂了荆楚儿女的大爱无疆

发布时间:2012-09-19 06:13:35来源: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武昌粮道街一书报店前,市民抢阅《汉水丹心湖北奉献》特刊 记者胡九思摄

    

     □本报记者陈凌墨 贺俊 实习生耿尕卓玛

    

     流淌不息的汉水,在丹江口水库分流北上,奔涌出一条1400多公里的人工河流,为华北大地送去甘霖,成就一部浩瀚壮美的治水史诗。湖北日报与楚天都市报联合推出的《汉水丹心湖北奉献》特刊,以著史的态度,以48个版的规模,记录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缘起与成就、奉献与牺牲。

     昨日,特刊在调水工程沿线六省市同步分印,并随北京的《北京晚报》、天津的《每日新报》、河北的《燕赵都市报》、河南的《大河报》和陕西的《华商报》同步发行,同时以上五报都在显著版位刊发了该刊随报发行的消息。

     这份堪称史诗的特刊,引发当地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移民故事,看得我眼泪流”

    

     昨日清晨,在武汉三镇,飘着墨香的《汉水丹心湖北奉献》特刊一上报摊,立即引起读者关注。7点30分左右,记者在武昌粮道街一书报店看到,多名市民正在先睹为快。

     “习惯性地买了份楚天都市报,打开一看,这份有厚度有深度的特刊让我震撼。”在光谷广场,等公汽的苏惟汉告诉记者,之前他对“南水北调”的概念,基本停留在“把南方的水调往北方”,看了特刊才知道这个工程如此浩大、如此艰难。

     “看到特刊,感觉特别亲切。”在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工作的张冲,老家位于丹江口市蒿坪镇。他说:“我姑姑就是库区18万移民之一,听她说,她家分到了新的桔园,生活挺不错。”

     “版面大气,内容丰富,图片清新,文字感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宣传处处长吕友明说,“移民故事,看得我眼泪流。”2010年,他在黄冈市民政局挂职一年,当时黄冈市团风县安置了部分库区移民,“移民做出了很大牺牲,政府要让他们安居乐业。”

    

     “好好珍藏,将来给孩子看”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街红星三角村,这里安置了60多户丹江口库区移民。83岁的徐世海老人坐在门前,翻开的本报特刊定格在移民图片版。这时,一辆农用三轮车开来,七八名刚下班的移民下了车。“快来看,这里好多讲的都是我们移民。”在老人的招呼下,大家饶有兴致地围了过来。

     “我也从老家带来一棵树。”看到一张移民带着家乡的银杏树苗上车的图片,46岁的徐保生领着记者来到他的新家门口,一棵高约2米的花椒树,散发出浓郁的特殊香气,“今年花椒结得特别厚,味道和在老家一样。”

     “这上面说,再过2年就要送水了,我们孙家湾就要淹了,我这把老骨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去看一眼。”徐世海老人抬起刻满皱纹的脸,眼中发出希冀的光。

     移民乔春霞抱着两个月大的儿子说:“这份报纸我要好好珍藏,将来给孩子看,让他知道,为了南水北调,我们才搬到这里。我的老家很美,可惜他看不到了。不过,将来他可以到北京那些大城市看看,那里就有我们的汉江水。”

    

     “及时总结,值得细细品读”

    

     昨日,50万份《汉水丹心湖北奉献》特刊,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等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省市免费发行。不久的将来就会喝到汉江水的人们,说得最多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一名在北京上大学的河北籍学生说:“这份特刊既讲述了湖北人民为这项世纪工程贡献的心血和智慧,作出的牺牲和奉献,还介绍了沿线省市的情况,让我们对湖北人多了许多亲近感。等工程竣工,大家真正喝上丹江水,相信大家对湖北人的情谊一定更深更浓。”

     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陈尉特意保留了好几份特刊,他说:“这份特刊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全景扫描,有人物、有故事,有大局、有细节,是对中线工程的一次及时总结,值得细细品读,是一份珍贵的收藏。它同时在河北发行,构想很特别,很有意义。”

     “版式大气,内容厚实,特别是专门用一个版报道了陕西在水源地保护上的一些举措,读来很亲切,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水源地环境保护的责任之重。每个陕西人,都应该为此感到光荣并付出努力。”西安市政府系统公务员王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