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琼瑶 实习生 周喆
23日,种粮大户吴道国致电本报反映:农业贷款咋就这么难呢?
吴道国是全省产粮第一镇——监利县黄歇口镇农民,8年前,他从监利来到潜江向阳农场租田种。今年初,他扩大种植规模,签下了1500亩土地,但这几天他为筹集土地流转费与春耕资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吴道国的资金缺口有90多万元。“七拼八凑筹到了60万块,但还有30多万的缺口。”吴道国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
吴道国是种稻能手。“我一亩能收1400斤谷,正常年景,利润可以,所以在潜江包田面积逐年增多。”“谁想到去年不巧既遇高温热害,又遇台风,导致水稻减产。年终算下来还略有亏损。”但农业生产不可能年年都风调雨顺,吴道国并没有失去种粮的信心,他今年还把种植规模从500亩扩大到1500亩。
规模变大了,周转资金就不足,吴道国想到了去银行求贷。“哪晓得贷个款有这么难啊!”吴道国曾经找过老家黄歇口镇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银行要求出示抵押物,而吴道国手上唯一有的就是厚厚的一沓土地流转合同。
听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可以凭借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他高兴地又跑到银行申请,结果两家银行均回复:贷不了。原因是一年一签的土地流转合同不行,至少得5年期以上。而向阳农场的规定只能一年一签,这下,吴道国完全没辙了。
为了贷款的事,吴道国“双腿跑断,嘴巴说干”,他甚至一度想过借高利贷,可每月两分的利息让他望而却步。种田毕竟是微利,借高利贷只怕到头来入不敷出。
最终,吴道国一咬牙,把自家200平方米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农村的房子不值钱,最多能贷个10万元,凑一点是一点吧。”
银行不给贷,高利贷又碰不得,吴道国只能望田兴叹。他告诉记者,给农场的土地流转租金必须在3月份前付清,实在不行最后只能将好不容易签到手的农田给退一部分。
编后
开春以来,本报收到一些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的来信来电,反映贷款难的问题。种粮大户吴道国是其中一例。
农业贷款难,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虽经几轮金融改革,但农贷“老大难”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受抵押物少、靠天吃饭、利润薄、风险高等因素制约,融资难仍然让不少农业企业老板和专业大户直挠头。
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再提金融改革创新,要求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这为我们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提供了方向。
难题不解,农业发展受影响。农业贷款难,难在哪?政府如何搭建平台?基层有哪些探索?本报将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展开后续报道,也欢迎社会各界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