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封口费”的“记者”为何屡禁不止
发布时间: 2008-10-28 09:55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近日网上冒出一张帖子《煤矿出事后各媒体记者是怎么拿封口费的》,说的是山西霍州霍宝干河煤矿9月20日零时发生事故,闷死了一名矿工。事发五天后,该矿的一名矿工举报矿主在事后没有讲出事故并向有关部门上报,而是内部隐瞒。各地新闻媒体闻风而至,人数多达200人(一说100多人),排队收取封口费,瞒报矿难。帖子还说,“根据来的时间早晚和媒体的大小,封口费标准分为几个等级,高的几万少的几千。”(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自然联想到近几年记者收“封口费”的事件,从山西繁峙矿难的4位新华社记者、河南汝州矿难的480个真假记者、《中国食品质量报》社等4家报社记者站记者以新闻报道为名向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或诈骗财物的违法违规活动到这次山西霍州霍宝干河煤矿排队收取封口费,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国家关于记者的职业操守,关于禁止有偿新闻,年年强调与重申,可这些记着仍“拿鸡蛋往石头上碰”,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记者收“封口费”拿了钱敢对事关人命的事情装聋作哑,敢把黑的说成白的以粉饰太平。如今一些记者拿红包,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有多少记者敢拍胸脯说,自己从未拿过红包?老板的,采访对象的,合作单位的,甚至是政府的红包。但多数记者虽然拿红包心里仍有个原则,是白的还就说白的,或者退一点把粉红说成红的,有些无关紧要的黑的,装做没看见罢了,并不会颠倒黑白。
人的正常私欲无碍道德的规范,而膨胀私欲的萌生与实现,造成灵魂堕落,虽与个人品质有关,但更与体制提供的可乘之机相连。试想在一个基本问题未得到解决的社会,在一个体制改革还未完善,执法环境尚存恶化,媒体导向尚流媚气的时代,可怕的记着“双重人格”现象流行于世。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要良心不要红包的记者,做了很多对得起职业道德的报道。但是他们中间有人也常常受挫——记者不被收买,却难保编辑不被收买;编辑不被收买,却难保主任不被收买。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记者拒收红包揭露了一家公司造假行为,公司却以数十万元广告费来收买报社,报社亦出淤泥而不染,结果公司搞定了更上面的人,一个电话,文章就没能见报。报社和记者都惊呼:早知如此,还不如收钱算了!
由此不难看出,收“封口费”的“记者”的违法违规活动是要处理,但治收“封口费”的“记者”应当先治官,不能自下而上,而只能自上而下。官风不整,民风难变;没有公正、公开、公平的社会机制垫底,拯救新闻媒体的脆弱性和虚伪性,也就是说拯救记者道德必成无源之水。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六合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封口费;记者;李六合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