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徐林林:记者争领“封口费”背后的制度缺陷

发布时间: 2008-10-28 19:16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来的“记者”们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煤矿方面称,领取“封口费”的记者有四五十人。而且“封口费”的发放持续了数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假记者也混迹其中。据悉,中央有关部门调查组已经抵达山西调查“封口费”之事。((南国早报10月28日《真假记者排队领矿难封口费事件曝光始末》,原文附后)
  记者争领“封口费”固然暴露出部分新闻单位管理失范,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低下等问题,但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可能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这就是媒体用人机制与采编人员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漏洞。
  目前,除党报党台党刊之外,几乎所有媒体都实行全员聘任制。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几位媒体高管由主管部门委派,其余人员大多是通过人才市场,或毛遂自荐等渠道进入新闻单位的。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市场化,更能激活从业人员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媒体的滚动发展,但由此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日渐凸显。
  比如,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不少媒体片面追求、刻意推行企业化管理,将发稿字数多少作为记者惟一的工薪考量指标。结果,不少采访深入、笔头子稍慢的记者,即使拼死拼活,每月收入除去房租、水电、吃饭、应酬等日常生活开支,兜里大都所剩无几。有的还因跑线漏稿或文字差错,一罚就是好几百元,甚至成了“月光一族”。
  不仅如此,有违劳动法的“末数淘汰”,至今仍被一些媒体管理层视为不断“换血”的“创新机制”,弄得小记们一个个人心惶惶,茫然不知所措,谁也说不准两三个月或半年之后,自己又该漂向何方。
  在这种制度语境中,某些地方的所谓“无冕之王”,其实早就成了正当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新闻民工”。他们中的一些人,既缺乏归属感,也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恪守职业道德。再加之,应聘员工人事档案一般都放在异地人才交流中心,即使其中有人职业操守不佳,但在其从业履历上也不太可能留下什么痕迹。于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便成了一种“人才流动”的常态。事实上,正是这种过度市场化的做法,迫使部分记者公开索要“红包”,争相领取“封口费”。
  现在,在很多地方,连社区居委会主任、村干部都享受公务员待遇,各个方面基本上不存在后顾之忧。而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之大,生存状态之恶劣,应该说是不太正常的。
  当然,笔者这么说,丝毫没有“开历史倒车”,希望让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吃“皇粮”的意思。唯一想表达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能从整治、规范媒体用人机制、评价体系入手,通过制度设计,为新闻从业人员创造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或许不失为遏制记者争领“封口费”之类丑闻发生的有效路径之一。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林林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封口费;徐林林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