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图片来自互联网
荆楚网综合:近日,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被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浙大校方表示,造假系个人行为,与李连达院士及其课题组无关。浙大对事件的处理方式受到网民质疑。“学术造假并不少见,但让人震惊的是有关方面相互推诿、消极对待,让中国学术界在学术造假灰垢上再次蒙羞。”
网民提出,浙江大学的校训之一是“求是”,希望浙江大学真正能以这两个字为准则。尽管丑闻能伤害浙江大学的名誉,影响浙大在中国一流大学中的地位,但真相和良知高于一切,期待浙江大学给大众一个真实的关于此事的调查报告以及处理意见。
在某商业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对浙江大学对此事的处理表示震惊。“一所大学有学术丑闻并不可怕,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也有过学术丑闻,04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奥格尔里特教授在新书中抄袭别人6段文字,但哈佛并不遮掩丑闻,因为可怕而可笑的是对丑闻的遮掩。”“对于国内那些以学术为生命的大学、研究所,在利益面前,追求真理的信念、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纪律的维护、学术良心的捍卫,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微不足道吗?”
评论人士称,出现学术造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所谓“声誉”,高校、研究所等学术单位甚至是主管学术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讳疾忌医”,一味地护短,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能力。正是学术自我纠错机制的缺失,学术界造假被揭露的几率很小,即使被揭露,接受惩罚也很小。在利益大而成本小的驱动下,不仅学术造假在各个领域风行,而且学术造假前仆后继,在造假者跌倒的地方不断前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