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观点:打假的舞台上不应该只是“平台唱戏”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3日14:29 来源: 荆楚网

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升至76.2%,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扩消费、强市场的政策逐步显效,消费市场运行平稳、提质扩容,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4月12日 人民网)

如果说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那么,“优质供给”则是这块石头的密度和质量。供给要优质,离不开“打假保真”这件事。

最近,有关打假的话题非常火爆:比如对职业打假的认定,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一起民事纠纷判例,提及“即使是社会公认的职业打假者购买生活资料时,也改变不了其消费者的身份。”又比如有电商平台在打造所谓打假的“黄金标准”时,也强调要严打“假打”的平台。严肃的源头性打假事件,眼看就要成为平台互掐的塑料戏。

关于打假,基本共识是笃定的。但我们还是想问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标准”究竟应该掌控在谁的手里?第二,打假的“靶心”究竟能不能偏离实体?前者指向的是严肃的边界问题,后者指向的是主导权与路径的问题。说句不好听的,天下所有的电商平台,恐怕都有过粗放的售假历史。这里既有技术的掣肘因素,也有初创阶段的各种“小心思”。亚马逊如此,阿里京东亦然,甚至倒下的聚美等也是概莫能外的。但是,消费市场总是越来越澄明的,消费权益总是越来越显性的,而无论平台怎样在打假问题上信誓旦旦,对于职能打假来说,我们也许只能“姑且听之”而已。更直白一些说,假货的认定、打假的主力,永远不能仰仗或依赖平台类的电商企业——虽然企业可以号称这是温暖的“社会责任”。

更重要的是,在打假这件事上,究竟是“打假”还是“假打”,不能看头部企业来演戏。有数据称,2016年全球假冒伪劣和盗版商品总值飙升至5090亿美元,占该年全球商品贸易额的3.3%,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5%。在今年2月发布有关假冒商品的警告不久之后,亚马逊还专门推出了Project Zero打假计划。这大概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假货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好意思拍胸脯来“保真”;二是仅仅仰仗平台“努力”,恐怕很难把线下的问题给肃清。这让人联想起4月11日,在上海2019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上,拼多多的表态,“打假不分高地和洼地,各大电商应该携手打假,共同的敌人是源头制假集团”。既然假货困扰是个全域性的问题,摒弃门户之见、放下各自心思,联手打假好过单兵突进。

《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不过,辣条也好,名鞋也罢,真正的假货,总是能溯源到线下的制假源头。打假的舞台上不应该是“平台唱戏”,真正的主角,应该是职能部门,应该是合力而为。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玮

【责任编辑: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