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聚焦湖北

更多

宋正艳:让“非遗”保护成为一种习惯

发布时间: 2012-02-09 08:4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中国硒都网载:提气、举手、抬腿、嘻笑……在恩施市白杨坪乡,每逢各种节庆或是哪家有红白喜事,就会有灯戏表演班子前来助兴。沿恩施市中心城区向东北行进约40公里,就来到恩施灯戏的故里白杨坪乡。1月5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灯戏的踪迹。该乡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因为这里的灯戏保存完好,前不久白杨坪乡刚刚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翻开灯戏剧照,但见《劝君莫赌博》《暴风雨之夜》《纳税夫妻》《情定茶山》《家庭风波》等十余个新剧目格外入眼,内容或反映现代邻里关系,或表现新农村建设变化,剧照中演员的举手投足之间,颇显其技艺的纯熟和专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身边的一笔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特别是在民间,非物质文化活跃,这笔财富大多来自于地地道道的生活,很多还是手口相传,一代一代延续下来。
  资料显示,恩施灯戏现有剧目112个,角色大多是平民百姓,情节均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事,具有“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的“三小”特色,对服装、道具、化妆无严格要求,田间、地头、堂屋、场院随处都可“设场”演出;其唱腔简单,道白、唱词诙谐幽默,动作滑稽生动,风格鲜活,易学、易唱、易传。
  如今,恩施灯戏已经成为白杨坪乡节庆演出、送戏到村到户的必备科目,并覆盖到附近的市、县、乡,平均每年演出近百余场,观众10万余人次,深受群众喜爱。
  笔者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不断的传承,也需要找到一个让文化活跃起来的突破口,让文化生存的土壤更加肥沃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区别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对待文化艺术也是如此。“存在即为合理”,文化艺术的代代相传,说明了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人民对这种艺术的珍视和民间艺人的辛勤打磨所付出的艰辛。
  文化不能单单的市场化,也不能不市场化,两者之间就像乒乓球拍的板和皮一样,需要一种合理的连接。不能搞各是一张皮,只有在市场上求生存,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共鸣,才能使得文化走得更远,让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湖北省恩施市非物质文化很多,比如灯戏、板凳龙、傩戏,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恩施女儿会的打造,恩施市以申报非物质文化市为切入点,挖掘非物质文化,让恩施女儿会得到传承和发扬,每一年开展“恩施女儿会”的赶场相亲活动,还开发“恩施女儿城”,排练诗剧《嗯嘎·女儿会》,打造中国相亲之都,让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实现复兴和繁荣。
  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奖励到民间文化艺术的“串门”表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得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民间文化的土壤肥沃,文化艺术也来自民间,只有让文化发展、文化表演、文化传承常态化,让文化按照规律发展,让文化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文化才能得到保护,铸造精品。
  中国是文化大国,非物质文化蔚为大观,让 “非遗” 保护成为一种习惯,人人关注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保护,也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稿源:荆楚网
  作者:宋正艳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宋正艳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