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6日晚进入最后一场,关注中心城区与新城区接合部乱象问题。曝光短片中,近一半聚焦山体、湖泊保护。江夏大桥新区顶风填30亩汤逊湖建办公大楼,面对此,作为江夏区“总湖长”的区长胡亚波惭愧承认,事先不知情,自己还是看到新闻后才知道。(本报昨日报道)
暗访、揭露、倒逼问题解决,尴尬、冒汗、紧急会商,这样有爆料、有冲突的场景成为电视问政吸引公众的重要原因。不过,从6月底全省开展媒体问政,到如今武汉电视问政的年中考,越来越密集的问政频率,重磅的新闻轰炸效果,使得公众对于问政褪去了最初的激动,多了一份理性的淡定。
目前来看,以暗访、曝光来揭露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公众期待,除非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类似于湖泊被填埋、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安全施工存隐患的问题反复被曝光,又反复出现。遗憾的是,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只是流于“问”这个层面的媒体问政,难免会让公众失望,甚至会以审美疲劳收场。
电视问政这样的监督方式,积极作用不言自明。公众之所以关注,是寄望于问政能真正推动问题解决,进而改进政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人们希望问政常态化,是希望问政的高频率能让问题解决得快一点,能促进政府部门更有作为。现在的情况是,一些问题仅仅是被曝光了才引起重视,被聚焦了才磋商研究,甚至被曝光了还不能及时解决。这样难免让公众担心,在问政常态化的过程中,一些官员是不是也在逐渐适应和寻找应对、缓解问政压力的方式呢?
若想电视问政能长久发力,不因失去新鲜感而失去影响力,必须重在完善政府职能部门自身体制机制的建设。媒体作为有限的公共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所聚焦的、放大的只是一个角落而已。问政要问出实效,在于推进政府职能部门对自身职责、权力以及应尽的义务,有清晰的认知并落实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对自身职责的清醒认知,没有强有力的追责机制,就难免对自己辖区内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难免出现反复“被问”、反复修补,又照常反弹的局面。
要避免电视问政对公众造成审美疲劳,只有常问常新,让人们看到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有力,政府职能部门的运行状态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期望。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艾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