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武汉市两会有个抓人眼球的新变化,那就是首次邀请6位网络大V旁听两会。
说他们是网络大V也许有点夸张,6人中既有像叶青这样微博粉丝达16万之多的大V,也有微博粉丝只有1万多,谈不上大V,说他们是市民或公民也许更确切,他们是以市民代表的身份旁听了两会。
这两年,非代表委员列席或旁听两会越来越多,全国两会也不乏其例,譬如陈光标连续列席两会13年,共提出67条建议,有21条被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采纳。本次旁听武汉市两会的叶青,作为武汉市的参事,此前已经多次列席武汉市两会;去年,武汉3位“布衣参事”首次列席两会,并在分组讨论中积极建言献策,成了新闻热点;今年武汉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下子邀请6位市民旁听,值得给点掌声。
不过,叶青提出的建议——“希望给市民代表更多‘说话’的机会,如果能参加小组讨论最好”,值得有关部门采纳,以进一步完善市民列席或旁听两会制度。
我国法律对列席、旁听两会已有初步规定,198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定,全国人大列席旁听成为制度;2005年《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工作规则》规定,允许政协全体会议邀请有关人士列席和旁听。有些地方专门制定了列席、旁听制度的意见或办法,有些地方则“关门开会”。总体而言,全国各地两会的列席、旁听制度还只是有较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而且列席旁听人员的代表性也不够。
从理论上讲,市民有权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建言献策。但两会会场可容纳的人数毕竟有限,需要制定一个公开遴选征集机制,将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身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热衷公共事务,有能力为广大民众建言献策的人,挑选为列席或旁听人员,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民网上“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本身具有听取民声,了解民意,集纳民智作用的两会,理应以积极亲和的姿态,将网上、会外的“编外代表委员”请到会议中来,且不是让他们进来当“花瓶”,做摆设,而是赋予他们更多“说话”的机会。旁听人员虽然不能参与表决,但应该可以发言和参加讨论辩论,畅所欲言,这样能起到广开言路,团结一切建设的力量。
市民代表列席或旁听两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到现场去了解市民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推选出来的委员,是如何代表他们参政议政的,是否尽职尽责,是否把市民的声音和诉求传递到了两会这个政治平台上,从而督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大力倡导、鼓励改革的背景下,武汉可以在每年两会的组织或形式上多一些创新之举,就像搞“电视问政”一样,本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大胆创新,大胆试错,力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如果能最大可能地让市民参与到两会中来,将会极大地增强市民的主人翁精神,改变僵硬的城市管理模式,最终有利于政府的转型和市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稿源:楚天金报
作者:廖保平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