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新闻1+1》播出节目《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讲述了广西14岁男孩杨六斤的故事。这个孩子在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独自一人在山里艰难生活了六年之后,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六斤随后被接到深圳免费读书,捐款达500多万元。24日,亲属将六斤接回家。堂哥杨取林表示,六斤要回原校考试,以后去留完全尊重六斤意愿,决不乱用捐款。
当杨六斤变身“杨百万”之后,过去的弃儿,如今变成了“宠儿”,引发多方“争抢”。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家争抢的是杨六斤而不是“杨百万”,也都有着善意的初衷。比如,深圳“抢走”杨六斤,是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地政府“抢回”杨六斤,是为了对他实施更好的公共救助,以此弥补过去的缺位。
事实上,杨六斤的去留不是问题,500万捐款如何处置,也不是问题。当务之急,是杨六斤没有监护人的问题,有了监护人,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应该说,媒体纠偏很及时,杨六斤并非是“孤儿”,而是“弃儿”。尽管父亲早逝,养育他的爷爷奶奶先后去世,但其改嫁的母亲,实际上是他唯一的监护人。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过去多年,母亲抛弃了他,没有尽到监护之责,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用专家的话说,这样的孩子是“事实孤儿”。如何照顾“事实孤儿”,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童年,需要政府部门花更多的气力去救助。
具体到杨六斤,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能只交给人性的善良——相信他的堂哥,相信当地政府。重要的是,要建立制度化的处理范式,尽最大可能保护六斤的权益不受侵犯。也许,可以由当地民政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公益性委员会,成员除了当地民政部门、他的堂哥、他改嫁的妈妈,还应该有社工的介入、有媒体的加入等等。
谁都不愿意从弃儿到“宠儿”的杨六斤,将来有一天在善款被掏空之后,再成弃儿。要防患于未然,要让杨六斤有一个好的未来,期待与愿景,不能交给感性与情感,只能交给理性与制度。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张西流 盛翔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