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二版报道,孝南区东山头的森工产业园的企业家们,在遭遇经济寒流的同时,也集体遭遇了一场劳资博弈。它揭示出的市场逻辑发人深省:当经济新常态敲门而入时,制造业集聚区须尽快摆脱对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用工理念的路径依赖。
东山头的森工木质板业,几乎集中于复合地板和木门的生产,是典型的小型“块状经济”——产业成熟,门槛较低,缺乏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一旦关联行业调整,极易受波及。这类企业利用了劳动力富集的比较优势,但弱点也在于过于依赖劳动力。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多年前,农村劳动力面对强大的资本控制,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近些年,产业规模的壮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加速、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都在催发农民工“用脚投票”的天然本能。这种本能,在近些年俨然已成常态的“用工荒”中,更激发其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大声诉求自身价值了。这多少让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适应。
受房地产影响导致的外部订单不足,和内部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一些企业面临的双重尴尬,正是传统产业聚集区转型、升级中的必答题、智考题。“用脚投票”,倒逼企业更快转型。同区域内相似企业大量聚集,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不可避免会趋同,劳动力无序流动也缘于此。沿海地区的良方之一,是以市场的天然调节,推进企业在产品属性、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化,以差异化牵动产业升级链条,将块状经济推向成熟的产业集群。以差异化为桨,从竞争“红海”划向“蓝海”的企业,不仅盈利能力实现飞跃,往往员工的稳定性和综合素质也会大大提升。
在孝南木质板行业,部分企业已开始在创新、质量上下功夫,比如研发更环保的产品等,以此实施差异化转型。但工人们为什么不买账?
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企业发展,企业要修炼的,不仅是创新能力、技术含量,还有内部管理水平。不能只苛责员工不愿接受新事物,忠诚度差,而是该反省用什么来争取员工的忠诚度。
是否应在“人机磨合”期适当提高薪酬标准?是否应多关心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职业发展?是否能有效激励生产线上的员工智慧?如果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化,充分考虑员工诉求和员工的自我成长,员工也会将企业视为归宿,成为企业良性发展、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劳资双方共生、共荣,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也将健康、多赢。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梁晓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