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标志着我们的文化符号,展示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城镇化加快的今天,怎么过好这个与传统农耕文明有着紧密联系的节日?近年来却成了话题。在百度上搜索“年味越来越淡”,可见43.4万余个链接,多是吐槽、反思。
“自发传承和演变固然是民俗文化的特征,如果社会对某些习俗作因势利导的提倡,则可以更好地促使其变革。”著名民俗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认为。
过好春节需要民族自觉
《环球网》2月中旬发表的评论《年味年味,你都去哪了?》认为: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一观点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报道。
当汉川市沉湖镇肖市村的王西民不再需要自己动手备年货,在集市上搜索一圈即可买齐年货所需;当武汉全市禁鞭,这里的年夜静悄悄;当武汉东湖高新区12岁的张伟彤拿起手机,在微信群里拜年、说笑话、抢红包……我们也把自己的一些春节传统文化消解了。
过好春节需要全社会参与
近几年,在年轻人群中流行的洋节背后,我们清晰可见资本的力量、商业的炒作。商家炒热了圣诞节、感恩节这些西方原有的节日,商家更创造了“光棍节”这样东西方都未有过的节。
“过好我们的春节,更需要商业的力量、资本的力量,让全社会参与进来。”中国民俗协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孙正国建议,商家可以推出体验式活动,让市民、游客自己磨豆腐、打糍粑,以提高春节的参与度;可以推出春节吉祥物,供市民选购。
“羊年春节,不少超市已有各种卡通羊售卖,我自己就买了两只。这就是一种好的趋向。”孙正国说。
过好春节需要政府引导
“为春节假期到底从哪天放,有关部门几经反复,但政府层面,要做的不仅仅是放假了事,需要提供更多的、可供社会各群体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民俗学博士张静认为,政府的导向作用,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恩施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土家族老汉彭大万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摆手舞,敬山神、敬树神、祭祖先;在罗田县胜利镇杨家畈村,村民们在打黑锣鼓的民俗表演中,传承春节的传统;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以“万家宴”的方式贺年。
“各级政府需要提供、培育更多方便群众参与的平台、载体,让年味有所寄托,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其中传承。”张静说。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李保林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