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种孝道的兑现,需要抱以牺牲自己未来十五年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不仅是人伦的两难抉择,也注定它是难以被效仿的。
这是一则“借钱尽孝”的新闻:今年21岁的宜宾女孩樊师贝做出意外之举。自称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的她,希望有人能够资助或无息贷款200万元,让她为父母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等,她承诺15年内将贷款还清。关于还钱她承诺:“我的后半生将为你而活,创造的财富都可以属于你。”该帖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与此同时,一组关于樊师贝的艺术照在网上迅速传播。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炒作,为了出名,总不乏“惊世骇俗”者;有网友则质疑,如此主意,一分钱都没有挣过的人才想得出来,15年还清200万,工薪阶层根本不可能;至于专家,更言之凿凿,“她的这种想法,我们没有办法去谴责,但是极其不靠谱,太浮躁了,高估自己”。
系列言论,显然都代表了某种不认同。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能否认“借200万尽孝”其中的善意。应当承认,在我们的身边,的确存在着如此一群人:他们来自农村或者是贫寒的家庭,依靠父母的吃苦与无私奉献,进而得以进入大学,并获得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此时,当他们骤然回首,却发现父母老了病了,留给他们孝顺父母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因此而焦灼。和“借钱尽孝”相对应的,正是此种社会现实。但是,“借200万以尽孝”的行为本身,实际上无关孝道。
何为孝道?一千个人心中,不免有着一千个答案。但关于孝顺,有些社会共识却是必须指出的。譬如,孝顺应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过度注重于物质赡养失于片面。新闻中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城市里给父母买套房子即为孝顺,这其实是对孝道的狭隘化理解。并且,买房还需依靠他人贷款而完成。这不免将父母又裹挟进另一场有形的债务中。
另一个层面而言,孝道之所以备受推崇,表现形态之所以缤纷多样,恰在于其是私人化的,每个人因力所能及的努力都有不同,成就专属于每个人的孝顺表达,进而保持了此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与深化。由此来对照,“借200万尽孝”早已突破了私密化的范畴,“孝道”本身就显得空洞化。而试图依靠15年的努力来还清200万的贷款,姑且不说新闻主人公能否遂愿,单论此种以绑架个人幸福来成就对父母孝顺的做法,就不具备手段上的合理性,如此又怎能称其为可以接受的孝道?
今天,我们该如何来表达孝道,并让其成为人人可接受的生活方式?如果说一种孝道的兑现,需要抱以牺牲自己未来十五年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不仅是人伦的两难抉择,也注定它是难以被效仿的。新闻主人公樊师贝说:关于自己“借200万以尽孝”的想法,目前还只有几个好朋友知道,大多数人都支持她。我不知道,在樊师贝做出如此举动的背后,还有着多少未被披露的故事与经历。但我希望,她能去看看报道之后网友的声音。别人的态度,或许也能检验出孝道的成色与真伪。
稿源:楚天金报
作者:王聃(媒体人)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