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全面部署了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议题,供给侧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还将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发挥重要作用。
共享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
作为我们党的重大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必须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只有坚持以共享发展为价值取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进而激发人民群众改革积极性主动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任务有序完成。
从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没有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和衷心拥护,任何改革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作为“剧中人”和“剧作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共享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而且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发展。
从社会生产来看,消费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没有人民群众的现实消费,社会再生产就无法实现,社会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市场关系中,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需求,供给才有意义;有供给,需求才有保障。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提供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性质来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民生供给: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取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供给能力显著提高,而且出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供给为导向,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民生供给结构,提高民生供给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真正有品质的改革发展成果。
这是由我国产能结构性过剩和相对过剩的现状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增长型经济驱动下,我国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商品迅速增多,但其品质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准明显不匹配,导致商品积压,形成相对生产过剩。即使过度盲目扩张的房地产行业,也并非供给绝对过剩。一线城市房价持续走高,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严重积压,很多人蜗居城市一隅,出现买不起和卖不出并存的怪现象。在房地产业急遽膨胀推动下,产业结构、供给结构严重失衡,钢铁、水泥等房地产相关产业产能和供给过剩,而医疗、教育等其他民生相关产业则发展不足,产能和供给不够。
这是由百姓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水平决定的。中国市场上并不缺乏需求,而是需求结构和需求水平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到时尚之都抢名牌、中国大妈到日本抢马桶之类现象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人已走出了为吃饱穿暖而发愁的时代,步入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的新时期。掌握国民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新的民生需求,不仅是优化供给结构的着力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是由我国发展积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决定的。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极短时间内取得的,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事情。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快,问题和矛盾也迅速积聚。产能结构性过剩、发展资源短缺、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才能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补齐短板: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取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民生供给相对不足和人民群众需求新变化,以补齐短板为基本路径,大力增加民生产品供给,做好加减乘除法,打好“组合拳”。
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扩大有效供给,补齐物质短板。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扶贫攻坚战,使全体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致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积极发现和把握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新要求新特点,推动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加强民生制度建设,增加制度供给,补齐制度短板。要坚持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等基础性制度供给力度,用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守住民生底线。要打破教育、医疗、就业、分配等领域的制度壁垒,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公正享有发展机会、公平公正享受改革成果,用制度供给确保共享发展。
加强人的自身建设,提高人口素质,补齐人文短板。人的质量决定社会竞争力,人的质量差异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促进优生优育,增强人口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人口布局,提高生活质量,保障性别平等。特别是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劳动者职业培训,使其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增进弱势群体工作和发展机会,确保其权益最大化,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