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媒体报道了上海成功避免一起飞机相撞事件,事发地浦东机场的一架飞机正在滑行准备起飞,时速已超110公里,而此时另一架航班闯入起飞跑道。在管制员指令下,起飞飞机迅速刹车,避免了两机相撞。报道说,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两机在跑道上对头距离不足跑道长度的1/3,要是晚几秒钟,后果不堪设想。
可能发生的机毁人亡的严重事件被成功避免,本应该为之高兴。不过,最早在一著名网站看到这则消息的题目是“上海浦东机场两飞机险相撞”,飞机“险相撞”,使人感到出了坏事情,应当问责才对。还是同一家网站,两个小时之后,这一揪动人心的事件的标题变成了“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避免两机地面相撞”,“成功避免”的字眼,让人觉得似乎是好事,该立功授奖才对。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得出来,我们的新闻媒体是重视舆论引导功能的,同一件事情,报道的角度不同,给受众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你看,飞机“险相撞”,多可怕呀,其中一架飞机上还载有准备升空的乘客。而“成功避免”的写法,先告诉人们事故没有发生,再让你知道事由是飞机可能相撞,读来心中便感“不要紧,有惊无险”,读者对事件就可能不过多去想了,媒体也不会得罪事件相关方面。
记得有学者说,在一些官员和媒体眼中,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遇有灾害、灾难发生,往往用三招进行报道,一招先简单交代事件情况,第二招是重点报道救灾情况,特别是领导作指示或亲临现场,或事件中涌现的好人好事,是报道的重中之重,第三招是用被救人员的感恩戴德的话语,试图向读者和观众传达这样的信号:大家尽管放心,我们好着呢。
我们有过这样的年代,但凡灾害事故发生,连篇累牍的报道尽在施救行为的一举一动。而今信息时代,人们获得新闻资讯的渠道相当广泛,比如上海飞机事件,有媒体的角度就与众不同:“飞机滑出跑道,上海浦东机场险酿惨剧”。只要符合事实,媒体有选择报道角度的权利,若是片面把坏事当作好事来宣传,很容易使人们淡漠对灾难本身应当引起的警醒。新闻因灾难而起,如果受众了解不到灾难的起因、灾难发生后的情况、灾难带来的严重后果、该从灾难中得到什么启示、今后应怎样防范类似灾难的发生,等等,这种报平安式的、总结成绩式的宣传报道,虽可避免一时的舆论哗然,保持“人心稳定”,但对于人们从上述几个方面加深对灾害的认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是没什么好处的。
回到“成功避免”撞机事件,人们不禁要问,两架飞机在同一跑道迎头行驶,是常态还是偶然、意外?“但当外航公司的航班通过A5道口后,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右转入A滑行道,而是一头反向扎入了与起飞跑道相连的一条快速脱离道,并迅速地向起飞跑道接近”。地面管制员“第一时间向该航班发出了指令:原地等待!但是,该航班没有对管制指令做出任何反应,仍然向跑道中心圆入口处冲去。”看来是发生了意外,突然闯入跑道的是一架外航飞机,飞行员是老外,听不懂或者没听见机场塔台管理员的中文提醒。
这个意外情况的发生,事先可不可以避免?如果机场在日常工作中,与有飞机往来的国外航空公司及其飞行员充分沟通,使他们熟悉了解机场的跑道分布、指挥调度,如果机场指挥台有直接与外航飞行员进行外语通话的制度安排,如果在禁止转向的跑道入口处设置可移动的障碍,即使飞机驾驶员一时迷糊,也不至于把飞机开到其它飞机起飞的跑道上。要是这样的假设具有现实操作性,那就不妨付诸行动,避免今后发生同样的意外。
隔行如隔山,这些只是不懂机场业务者的遐想,“民航空管局对该管制员认真负责、及时发现、正确处置两航班地面冲突、险些相撞的事迹进行表扬,并对当班管制班组嘉奖10万元”。有了主管单位认账,我们姑且把“成功避免”当作一件喜事来看待。只是,在人们的资讯视野中,令人心惊肉跳的事情已经够多了,像这一类“险些”、“几乎”、“差点”发生的惊险,还是少一些为好,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才是理想状态,没事才是好事。盲目乐观,或者把坏事当作好事来报道,只会使人们麻痹大意。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深入反省、防患未然,才是各行各业预防事故的应有心态。
加述一件事情,仍是发生在上海,昨日(7月17日),“持续了近八个小时的奉贤工厂塑胶车间大火终于被扑灭。起火的仓库约有三层楼高,其顶已被完全烧穿,面目全非,过火面积约达二千平方米,浓烟升起就像核爆”。发生这么大的火灾,如果不是有9人受伤,3名消防员牺牲,我们读到的新闻会是“上海一工厂发生大火”,还是“上海成功扑灭一场大火”?
稿源:荆楚网
作者:晏小平(自由撰稿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