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小平:创建文明城市,怎样算是文明?
发布时间: 2008-08-27 09:04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在许多地方,事无论巨细,只要进入了体制序列或者列入考核范围,事情往往就能得到重视,举一地之力加以兴办。比如时下全国不少城市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我们看到,各地大员上阵,全民动员,广泛宣传,舍得投入,创建氛围浓厚,从公共汽车上的叫骂,到街头巷尾的阴沟,无不在整肃之列,大有不“文明”誓不罢休的气势。
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拿到桌面上讲的理由,当然是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发展的软实力,让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为人民谋利益。除此之外,还可以有不能公开讲的“潜动力”,比如主官的面子、政绩、荣誉及其职务升迁,比如可能与“文明城市”招牌挂钩的某些重点建设工程的安排及国家相应的财力投入,就不好跟公众细说。不论理由和动机如何,主政者为了让城市更“文明”,多少要费一些思量,让城市的软硬环境有所改善,市民或多或少能从这个过程得到一些实惠。
没人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什么样的城市算是文明城市,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各地把人们心目中期待的文明目标进行量化,从创建文明城市的发动机构,到被层层检查验收的市、区、街道、居委会、社区、物业管理、公汽、学校、图书馆等等,从上到下都制订或被制订了一条条详细具体的考核标准,比如有的城市就规定,街巷路面无明显坑洼积水,电线、窨井盖、招牌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好;垃圾箱完好整洁并且无跑冒漏滴现象;影剧院、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安静文明,秩序良好,无大声喧哗、污言秽语、嬉戏吵闹;进城务工人员的宿舍内净高不得少于2。4米,走道宽度不得少于0。9米,床铺不得超过两层,严禁睡通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着装统一,持证上岗,挂牌服务,文明礼貌;社区建立孤寡老人的救助和监护工作制度,并有工作记录。把工作标准细化到如此程度,并且逐级逐遍地拉网式排查,可见有关部门确实动了脑筋,工作不可谓不深入而辛苦。
一个讲文明有品位的城市,不仅仅应有宜居的硬件环境,更应包括友善、包容、有文化特色的人文氛围。按照文明城市的考核标准,也许做到了身边那些看得见的条款,城市就算是“文明”了,但给人感觉还是不满足,举例来说,假如你是去某地投资兴业的客商,跟当官的打交道动辄碰壁,坑蒙拐骗、吃拿卡要横行,让你感到不是叫你去“做事”,而是叫你到处去“做人”,你还会不会认为这个城市足够文明。或者说,公务人员工作漂浮,民风实在够不上淳朴厚道;或因为你不会讲当地方言而处处被欺生;或本地大大小小各单位对外来就业者在提拔使用方面普遍的排斥、排挤;或一个地方的官民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群体事件一触即发;或上访群众动不动就被强力措施驱之街头;或你在大街小巷听到的街骂不绝于耳,市民开口闭口脏话连篇,如果你切身经历了这些遭遇,即便这个地方按指标评上了文明城市,在你的内心会不会认为这个城市是真的文明?
建设城市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文化基因,对于城市文明有重要影响,人们常说,某个地方的人热情好客,某个地方的人大方直爽,某个地方的人精明能干,跟某个地方的人打交道则要谨慎小心,说的就是城市文明本源的一种体现。当然,作为一项工作的考核措施,许多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核层面的东西是无法用指标和数字来体现的,但一个城市的真正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些精神文化因素,它看似虚,实则实,如果忽视了精神因素的酿造,眼前应景式一刀切的创建文明措施,在考核验收之后,或许又回到原先的起点,而城市文明也只会停留在证书上,或者只是某些官员在某些场合用来贴金的一个牌坊。
能给民众带来实惠的文明创建,才会得到人心拥戴,应该说,“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共建共享”的方针正确的,从根本上讲,为人民谋利益是创建工作的宗旨,但怎样把这样的宗旨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是为创建而创建,为荣誉而创建,就值得注视了。市民需要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整治城市环境,推进“治违”、“治脏”、“治乱”,提升市容环卫水平,改善空气质量,优化城市环境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以及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等等,能有效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创建达标之后如何巩固成果,市民投诉问题的处置与改进,能否长期有效持续运转,谁来监督,会不会又成为一个新问题。如果能把城市文明程度长期定格在考核验收时的水平,即便考核标准不是很完善,那也是民众之幸,要是在考核验收达标之后上述方面出现倒退,那么,一哄而上的创建工作极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大跃进。进一步讲,要是文明建设止步于文明称号,表面的文明可能掩藏诸多深层的不文明,一纸文明称号,或将成为阻碍城市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
城市是不是真的文明,有待时间的检验,不是一时一事的检查验收就能作定论的,人们的切身感受最有发言权。把文明建立在人们的心坎上,让城市体现特色,让民众得到实惠,并且成为不断推进文明城市的最大动力源泉,是创建工作的最有效措施。这样的城市文明最长久,也最具活力和魅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晏小平(武汉 公务员)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晏小平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