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日前推出一个不错的助学举措,贫困生没有钱交学费怎么办?学校允许学生休学一年,打工挣钱。期满回来继续学习,休学打工并不影响学业。
贫困大学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约40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获国家奖、助学金,资助面达23%左右。贫困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业,目前能获得的资助就是国家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银行的低息助学贷款,靠贫困的家庭节衣缩食支持一点,勉强完成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孩子们的大学梦。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比,就业机会更少,因城市大学生的就业资源和机会相对较多。而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天之娇子明显逊色,缺乏就业资源,仅凭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来赢得别人的认同。这些大学生在心理上也有一朝挤多独木桥,万事皆休的思想,心想大学毕业后,就有公务员般的金饭碗等着他们捧。很多大学生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至从踏入象牙塔那天开始,许多人长叹一声:“我终于熬出头了!”此类思想在我国高校中比较普遍,以贫困学生为甚,城市学生也不乏此类思潮。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封闭式的教育,学生走进学校就只有一件事,认真读好书,不管别事。长此以往,导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学到了理论知识,但步入社会以后,却显得步履蹒跚,融入社会很慢。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总是扮演着“愤青”的角色,看不惯社会的一些现象,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难以沟通,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去观察社会,以自己的观点来判断社会。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和过程,而是一个畸形“磨合期”。
广州美院的这一举措的实施,抓住了当今大学生的弊病,如今在校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下,祖国不断发展,物质条件优越,各类思潮的交汇,中西方文化的不断撞击,互联网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使得这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突出,在良好的家庭物质条件的保障下,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减弱,缺乏危机感和人生忧患意识。
将学生推向社会,在自己的学费存在问题时,不能等、靠、要,在有国家的各类资助方式下,是不能完全照顾和惠及到所有贫困学生,为此,已经进入成年的大学生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来承担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学业埋单思考问题,这种“无情将学生推向社会”却能产生积极的教育和社会效应。让学生们在接触社会、打工挣钱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体验社会,不仅能得到经济意识的提升,大学生们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能得到及时强化。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认知不足”的缺憾得到了有效弥补。让学生的学习得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对接,在实践中找到知识结构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弥补。学校也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找到教学的不足,哪些更具实用性,更加融入社会,为社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此举对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都是积极有利,值得推广。
在这次休学的举措中,非常遗憾地看到只有贫困大学生,明显地将贫困与非贫困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容易给两拨人一个明显的心理,贫困学生好像受到一些歧视,非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明显有一种优越感,容易造成因经济的多寡把学生分成两个阵营,变得非常经济和势力,对整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休学的范围应该更大、更自由一些,无论贫困与富有,只要学生有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愿望,高校就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制度方便和机会,不阻拦,多鼓励。办学社会化,不孤立高深,紧密融合社会。让学生思考学习后走入社会,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造就更多实用性人才和社会型人才。
稿源:荆楚网
作者:娄义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