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冷漠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发布时间: 2009-04-10 10:0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据媒体报道,广州被评为“中国十大冷漠城市”之首?近日,广州某大型网站发起了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广州人不会出手相助,该调查立即引起了老广网友们强烈反应。
广州是不是最冷漠的城市,这个判断并不重要,因为冷漠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所幸的是,这个调查引起了网友们强烈反应,强烈反应意味着这一话题有讨论的价值,意味着这一话题冲击了人们的心灵,意味着这一话题将激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反思。确实,现在的城市,越来越繁华,却越来越冷漠,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医治城市的冷漠病?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概念。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广大城市则正由“半熟人社会” 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陌生人社会”。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结构面临着重构,在重构完成以前,出现“冷漠”是正常现象;伴随着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的确立,“冷漠”也必将消失。
冷漠与否,是基于道德的判断。在“熟人社会”,社会舆论能够迅速形成和传播,这种“他律”会激起个体的内心羞耻感,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所以“熟人社会”是一个“热情”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在“半熟人社会”,个体对社会舆论有了侥幸心理,道德的“他律”作用衰弱,是否遵守道德,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信念,处理方式上也是选择性的“热情”,人们一般会抱怨社会道德“滑坡”。在“陌生人社会”,社会舆论的形成更加困难,即使形成,个体也往往可以逃避,道德的“他律”作用逐步式微,是否遵守道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信念,基于陌生人的互不信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处事方式,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冷漠”。
社会冷漠并不是现代社会不可医治的顽疾。“熟人社会”多是人治的社会治理结构,是一个道德热情的社会;“陌生人社会”多是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将变成一个法治热情的社会。而目前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加上社会治理结构也处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道德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出理想的水平,法制的权威又还没有真正确立,“冷漠”作为一种阵痛,也就难以避免了。实际上,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冷漠是全世界的共同现象。随着中国法治社会和以德治国战略的推进,特别是发达的现代信息传播能力、“人肉”等现代信息技术,将重振社会舆论对道德自觉的压力,可以预见,“冷漠”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叶雷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叶雷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