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郭兵:公众为何热衷“网络反腐”

发布时间: 2009-10-28 09:3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自己“会参与反腐”,在选择反腐的参与渠道时,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网络曝光”,有75。5%的人选择了此项。(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相对于举报、媒体曝光、信息公开、信访、审计等传统的反腐方式,网络反腐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现在却获得了绝大多数公众的青睐,这种态度鲜明的民意取向,在肯定了网络反腐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反讽了传统方式的诸多弊端,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公众为何热衷于“网络反腐”?有人认为它方便,坐在自己家里,敲敲键盘就可以了;有人觉得它快捷,鼠标一点,就可以传达到任意一个地方,丝毫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有人认为它公开透明、影响面广,哪怕一个来自偏僻角落的帖子,也能让全国人民都看到。但更多的人,之所以愿意选择网络反腐,恐怕是出于安全角度的考量。
  虽然我们早已有了严格的保密法律和条例,但现实却是泄密现象时有发生,这极大的挫伤了举报人的积极性。由于举报往往涉及的是一些有权有势的领导干部,在传统反腐领域,从公开的报道看,经常出现被举报人很容易就能获取到一些不应该得到的信息,甚至出现举报人前脚刚走,被举报人马上获知所有信息的极端个案。也正因此,举报人被恶意打击报复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可以想象,在如此失范的保密环境下,有多少举报行为因此望而却步。
  举报人之所以得不到有效保护,首先当然是有关部门人员失职,但同时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也是一大原因。比如,从宪法到相关的规章条例,都有关于保护举报人的规定,但具体到谁来执行保护措施,承担保护的责任,却没能细化并加以明确。这就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纪委、检察院、反贪局,大家都有责任。人人都担责的结果往往是没人担责,至少是担责的责任心被大大弱化了。
  不能保证举报者的安全,这是人们参与反腐时最大的后顾之忧。公众热衷“网络反腐”,从某种角度讲,正是对传统反腐方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反对“表态”。因此,认清这方面的问题,并设法加以改进完善,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最终打赢反腐倡廉这场战役。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兵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