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周其凤谈到自主招生时表示,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他认为,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他们能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11月8日《广州日报》)
很显然,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出发点是关心农村的孩子。而这是好事,北大也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应该不拘一格选拔学生。
但他用“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和农村的孩子素质作比较,让人感到差异。素质这东西,不是比个头,用一把尺子就能分毫不差地衡量出来的。而即使相比,不能拿长处比短处,也不能拿短处比长处。这样比下去,恐怕永远“不一定”,反倒掩盖了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落差,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而要说的是,北大招生一直在“走偏”。比如,多年以来,高考状元选择北大,北大“抢”到手的高考状元也是遥遥领先。而2009年,北大录取31名高考状元,高居榜首。如果说他们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北大为何还“情有独钟”?倘若高考状元素质不高,北大岂不是招的都是“书呆子”。换言之,即使是高考状元,也不乏农村的孩子,或来自下城市的岗职工家庭。而招了这么多高考状元的北大,不承认高考状元,也设立了5万元的状元奖,是根据“素质”而定的吗?
可以说,判断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没有绝对关系。而素质高低还在于北大怎样培养走进北大的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走出校门的时候,谈论素质高低还是“不一定”的事情,还为时过早。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理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