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汤嘉琛:“扶贫移民”凸显政府理性

发布时间: 2010-12-08 08:1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12月6日,陕西省政府常务会决定,将从明年开始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让一些农村居民从贫困山区搬出,彻底远离地质灾害。据介绍,这两个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和39.2万,其规模将远超三峡移民的150万人。(12月7日《华商报》)
  将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困难群众未雨绸缪地转移出来,防患于可能发生的灾难,陕西省政府部门即将启动的“扶贫移民”工程,从某种意义上凸显了政府理性的崛起。
  政府理性是指政府部门整合国家与社会的机制与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决策过程之中。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不少地方政府在谋求地区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热情有余,理性不足”弊病。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近年间不断涌现的盲目“申遗”热,不少贫困县动辄斥资数亿元“穷举债申遗”,意欲打造“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愿景虽好,但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政府理性,这些“烧钱”的决策最终都遭到了舆论批判和百姓唾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过科学论证和系统筹划的“扶贫移民”工程,生动地体现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府治理理念。具体来说,陕西省政府将百万百姓从地质灾害的威胁中解救出来,并辅以完善的配套安置措施,不仅彰显了地方政府部门对辖内百姓负责的民本情怀,更符合当地社会发展的整体诉求。
  相信很多人现在仍对今年8月甘肃舟曲地区的泥石流灾害记忆犹新,那一场突发的地质灾害共导致近1500名同胞罹难,也给当地造成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但实际上,这样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受灾最严重的三眼峪沟地区,1978年、1989年和1992年在同一地点曾3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可以说,每一次都原地重建,都意味着同样的悲剧可能每隔几年就会重演一次。
  同样,在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武警官兵为了搜救一些被困在偏远山区的群众,也付出了巨大的救援成本甚至是生命代价。救援小分队花费几天几夜时间,克服重重险阻,从偏远山区成功营救一两名受灾群众的新闻,在当时比比皆是。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固然很感人,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个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是,当地政府为何不将这些群众搬迁到更为“宜居”的地方呢?如果灾难再次来袭,我们是否仍会面临这样的救援困境?
  从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居住地的选择一直都是一个渐趋理性的过程。一般来说,安全的地质和水文条件、丰富的可开发土地、便于出行的交通系统等,都是某一地区成为人类聚居地的考察要素。在近代历史上,别说是“地质移民”,就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迁都都有发生,这也再次证明固守一处可能并非理性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土资源部透露,今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19522起地质灾害,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有数据显示,像汶川和舟曲这些已经查明受地震和泥石流威胁或危害的中国西部小城镇,一共就有131个之多。是让百姓固守原地每天枕着生命之虞入睡,还是未雨绸缪作出“扶贫移民”的理性选择,考验的是政府部门“善政”“善治”的智慧。
  当然,在大规模开展“扶贫移民”的过程中,后续的配套设施、移民安置就业问题、城市规划问题,都必须进入政府部门的决策视野,舍此,我们看到的将不会是政府理性的崛起,而是另一种罔顾民生的新型“强拆”。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汤嘉琛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莎)
关键词:汤嘉琛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